原標題:
秦向銘:心心念念都是“食藥安全”
法治日報記者 張雪泓
秦向銘文質彬彬,說話溫和,笑起來還有點害羞。除非你和他聊“食藥安全”,他才會侃侃而談,整個人突然就“支棱起來了”。37歲的秦向銘是北京市公安局環食藥旅總隊食藥支隊四中隊中隊長,已與食藥違法犯罪戰斗了7年。
秦向銘(左二)在實驗室和同事研究案子。北京市公安局供圖
成為“食藥警察”后,秦向銘辦理的第一起案子是在保健品中添加非法添加物。帶隊的老民警問他:“你知道如何辨別一款食品是否屬于保健食品嗎?你知道如何通過消費者的不良反應,研判非法添加物的種類嗎?”秦向銘被問住了。
老民警接著說:“我們辦案子就是在和犯罪嫌疑人斗智,知識儲備不夠,工作就會被動。”秦向銘感受到了學習的緊迫性。他重拾研究生時做化學研究的勁頭,一遍一遍研讀食藥領域相關司法解釋和政策法規。辦公室桌上的食品安全法、藥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規和相關化學書籍,被他翻得卷邊翹皮,密密麻麻的標注都是他的拓展思考。
秦向銘常在實驗室一待就是一天。他利用業余時間學習了常見食品藥品的制作技術。明白了生產、加工、運輸、儲存工藝和流程,面對有問題的食品藥品就能知道問題出在了哪兒。如今,說起每一個經手的案子,秦向銘都能快速說出辦案適用法條,拿出配套的注解。他始終記得當初老民警跟他說的話,要不斷學習,不斷精進。
在食藥支隊破獲的北京首起制售假劣肉毒素產品涉嫌妨害藥品管理案中,群眾舉報稱某美容機構疑似非法使用未經批準的進口肉毒素,注射使用后面部出現紅腫現象。判斷涉案肉毒素是否是正品是破案關鍵。秦向銘翻遍了全國公安機關受理的相似案例,向兄弟單位請教交流,反反復復和相關部門溝通核對。經過大量的偵查工作,案件最終在證據層面形成了閉環,犯罪嫌疑人被繩之以法。
秦向銘(左一)和同事研究案情。北京市公安局供圖
參與偵辦了上百起案件,秦向銘煉就了一雙“火眼金睛”。
一次,環食藥旅總隊成功抓獲一個制售假酒的犯罪團伙。在進行搜查檢查時,秦向銘無意間瞥見犯罪嫌疑人房間的桌子上有一款壓片糖果保健品。出于職業習慣,他問了一句:“這是你的嗎,在哪買的,管用嗎?”犯罪嫌疑人說是從某網絡平臺購買的,效果非常好。秦向銘敏銳察覺到,壓片糖果可能有問題,他立即展開了調查。
通過檢測認定,這款壓片糖果中確實添加了有害物質。經進一步偵查,辦案組全面固定了這個犯罪團伙的涉案證據。秦向銘帶隊前往外省開展集中收網行動,一舉搗毀整個產、供、銷鏈條,抓獲犯罪嫌疑人12名。
有一個場景讓秦向銘記憶猶新。那次,他帶隊到外地開展抓捕,經過了長達6個小時的車程后,凌晨1點才到車站。正值酷暑,深夜更是悶熱難耐,而距目的地還有3個小時的車程。山路漆黑,秦向銘卻一刻不敢停:“晚到一分鐘,犯罪嫌疑人可能就走了,我們之前的所有努力就白費了,必須爭分奪秒。”到達目的地后,他們立即開展了抓捕,整個過程很順利,而這次行動從出發到回京僅用了17個小時。
走過的地方越多,辦的案子越多,秦向銘就越感覺到守護食藥安全就是守護百姓的幸福生活,他對這種守護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
“我們辦理的向咖啡中非法添加那非類物質的案子,犯罪嫌疑人通過網絡銷售的數量很大,但報案的群眾卻寥寥無幾。這意味著還有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購買的咖啡里含有非法添加物。”這促使秦向銘思考如何提升群眾的防范意識,他開始研究如何開展安全防范宣傳,讓更多人了解食藥安全知識。
秦向銘參加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普法活動,向公眾講解食品藥品安全常識。北京市公安局供圖
近年來,依托食品安全周、“夏夜宣防”等線下活動,秦向銘一次次走進學校、社區、市場,廣泛開展食藥安全宣講,讓更多的群眾了解如何辨別假冒偽劣食品藥品,如何通過正規渠道購買食品藥品。
食藥安全工作不是公安一家的工作,需要眾多相關部門的協同發力。為此,秦向銘積極與市場監管、藥監、衛健等部門建立聯系,共同開展食藥安全整治行動。他說,“食”字上面是個人,下面是良心,“食藥警察”就是要努力讓老百姓吃得放心,用藥安全,再難的案子也要全力攻克。
參加工作以來,秦向銘先后榮立個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3次,獲評全國公安機關“昆侖2020”專項行動成績突出個人榮譽稱號,獲評2024年“北京榜樣·最美警察”。
來源:法治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