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途中,犧牲巨大,第九軍團兵力銳減到只有一個營。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時,王樹聲對第九軍團的軍團長羅炳輝說,你手下這么點人馬,別當軍團長了,干脆當個營長吧。
第九軍團組成于1933年10月28日,由紅軍第3、第14師等部隊組成,軍團長由羅炳輝擔任。
羅炳輝早年出身貧寒,過著艱苦的生活。后來,他加入了紅軍,成為了一名戰(zhàn)功卓越的戰(zhàn)將。1979年,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過一部以羅炳輝為原型的故事片《從奴隸到將軍》。電影上映后,轟動一時。
《從奴隸到將軍》劇照
第九軍團成立之初,兵力有一萬多人,是紅一方面軍的五大主力軍團之一。
長征期間,羅炳輝率領(lǐng)第九軍團被安排在左翼。他們的任務(wù)是:既要打開前進通道,搶占沿途戰(zhàn)略要點;又要阻擊圍追的敵人,掩護主力紅軍進軍。
這是一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wù)。第九軍團執(zhí)行任務(wù)時,幾乎得不到休整的時間,經(jīng)常接二連三與優(yōu)勢敵人進行苦戰(zhàn),損失極為慘重。
比如,在四渡赤水時,第九軍團佯裝主力,吸引國民黨軍追擊,為主力部隊強渡烏江爭取時間。盡管戰(zhàn)術(shù)成功,但紅九軍團自身付出了慘重代價:從長征初期的1萬余人銳減至懋功會師時的千余人,僅剩一個營的兵力,是紅軍人數(shù)最少的軍團。
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勝利會師。
懋功會師
彼時,紅四方面軍以8萬兵力、充足物資的“兵強馬壯”之態(tài),對比紅一方面軍的不足2萬人馬、衣衫襤褸的窘境,形成了巨大反差。這種落差直接影響了紅四方面軍部分將領(lǐng)的心態(tài)。
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王樹聲是湖北麻城人,比羅炳輝年輕好幾歲。他性格豪爽,愛開玩笑。當他見到羅炳輝率領(lǐng)的第九軍團,居然只有一個營的兵力后,打趣地說:“你手下這么點人馬,別當軍團長了,干脆當個營長吧。”
對于王樹聲的打趣,羅炳輝只能沉默以對。他心里清楚,紅四方面軍的長征比較順利,沒有打過什么惡戰(zhàn)。王樹聲自然難以理解經(jīng)一路打過來的第九軍團,為何傷亡那么大。所以,他毫不責怪,也不作任何辯解。
不過,風水輪流轉(zhuǎn)。短短一年后,王樹聲以西路軍副總指揮的身份,西渡黃河,開始西征。西征路上,西路軍遭到馬家軍的圍追堵截,幾乎全軍覆沒。王樹聲孤身穿過茫茫戈壁,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于返回延安。
西路軍
我想,當他在西征途中與敵人浴血奮戰(zhàn)時,或許會想到自己當初那句玩笑話,對羅炳輝來說,是多么嚴重的傷害。
王樹聲回到延安后,先后在抗大第三期和馬列學院第一期學習。1938年,他奉命奔赴抗日前線,歷任晉冀豫軍區(qū)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太行軍區(qū)副司令員,河南軍區(qū)司令員等職,參與領(lǐng)導(dǎo)抗日戰(zhàn)爭。
這時候,羅炳輝則在新四軍任職,擔任新四軍第五支隊司令員。他在皖南抗戰(zhàn)中指揮新四軍屢建奇功,被譽為“華東戰(zhàn)場主力大將”。
由于軍務(wù)繁忙,他們沒有機會見面,王樹聲沒有機會向羅炳輝表達歉意。
1946年6月21 日,羅炳輝因腦溢血,英年早逝,終年49歲。當他病逝的消息傳到王樹聲耳里時,他淚如雨下。這輩子,他再也沒有機會,當面對羅炳輝說一聲“對不起”了。
王樹聲對羅炳輝開的一句玩笑話,是革命往事里的一段小插曲。羅炳輝的忍辱負重與王樹聲的幡然悔悟,共同構(gòu)成了一幅真實而多維的革命圖景。
有意思的是,在1988年,王樹聲、羅炳輝一起入選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33人名單。這是歷史對他們最好、最公正的評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