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常聽老人說出一些俗語,其中的比喻,非常形象生動,只要對照具體的物體,就能明白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
“明堂如窩底,富貴誰堪比”就是這樣一句俗語,這話中的“窩底”,就是一種形象生動的比喻,把“明堂”這種地形,比喻為像“窩”的底部一樣。
這里的介紹一下,此句俗語在民間,還有一種變體:“明堂如鍋底,富貴無人比”,這話所指的地形,與前面所說的那么是一樣的,只是使用的喻體不一樣而已。
那么俗語中的“窩底”是指什么樣的地形呢?這種地形又有什么優勢呢?下面就來解讀一下這句俗語。
一、“窩底”是什么地形?
在解釋“窩底”之前,先要介紹一下“明堂”這個名稱。我前面的文章中,對“明堂”這個名稱介紹得比較多,也比較詳細,這里只能簡略地介紹一下了。
所謂明堂,指穴場前方的開闊之地。其中包括了多種地形。這里例舉其中比較典型的三種。
第一種是平整之地,即方正或方圓平坦,為最理想的明堂;第二種為雜亂之地,即形狀不規則,或者開闊地內亂石嶙峋等,顯得比較雜亂,這種地形不是好明堂;第三種為傾斜之地,這樣的地形也不是好明堂。
這里還得解釋一下“穴場”這個詞。
也許有的人看到這外詞,容易聯想到“墓穴”這個詞,認為人與“穴”相關的詞,就一定與墳墓有關。因此,認為“穴場”就是指墳墓。
實際上并不是這樣,我國遠古時期,北方古人類的居所就是穴居、半穴居,再到走地面建房居住居。南方古人類的居處,分為兩種,一種是巢居,也就是在樹上筑巢而居,另一種為穴居,即居住在天然的巖洞之中。
因此,我國古文中的“穴”,既指陽宅,又指陰宅。“穴場”,既指陽宅屋場,也指陰宅屋場(民間俗稱墓穴為屋場)。
接下來解釋“窩底”。
俗語中的“窩”,一般指窩口朝天的鳥窩,其實家里的筑的比較好的雞窩、狗窩,也上窩口朝上,窩的內部也與鳥窩類似。
“窩底”的內部形狀為四周略高、底部低平。對窩口朝天的鳥窩來說,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鳥生蛋,再孵出幼鳥,要求底部必須要低平,四周要高一些,免得鳥蛋和幼鳥掉下來。
比如,鷺鷥鳥筑窩比較簡單粗糙,四周的窩沿過低,在鷺鷥鳥繁殖的季節,人們經常看到鷺鷥鳥和雛鳥,從樹上掉下來。而很多的鳥兒,由于窩筑得比較精致,一般不會有這種情況發生。
俗語中用“窩底”來比喻明堂的地形,其中的“窩”是指筑得比較精致的鳥窩,也就是指低凹、平緩的盆地狀。
用“窩底”來形容明堂的地形,就是指明堂地勢低平、四周略高,形成如 “窩” 般的一種地形格局。
四周略高,一般為山地或丘陵地等類型的地型,指盆地狀地形被低矮山丘環繞,后來,陽宅中又拓展為,陽宅的明堂四周被建筑物環繞。
二、“窩底”地形的明堂有什么優勢呢?
我國古人認為,“窩底” 地形具有一定的地形優勢,地勢低平,氣易凝聚,四周高中間低的地形,能阻擋冬天的寒風,留住春夏的生氣。
從大的環境來說,“窩底”地形,溪河匯聚,土地肥沃,便于灌溉,在農耕時代,這種地方有利于農業的發展。同時,這類地形一般都能形成域性小氣候,適合人類居住。
古代的農業就是當時最大的財富,自然條件越好,能夠旱澇保收,糧食產量也就越高,農業生產也越穩定,地方也就越富裕。
比如,我國的四川盆地,自古農業發達,是我國主要農產品產區,就被稱之為“天府之國”。
古代,山地和丘陵地區,大的城市集鎮,小到村莊、個體民居,一般都將選址定在這樣的地方,就是因為有這種獨特的地理優勢。
民間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傳統觀念,將墳墓的選址,如同民居的選址一樣對待,甚至民居的選址,可以粗獷一些,而墳墓的選址則要精細得多,注意到每個細節問題。唯其如此,才能夠體現“孝之至”。
因此,民間在葬墳選址時,認為所要葬之地,明堂要與人住的房屋一樣,應“窩底”地形為佳。
當然,我們應該辯證的觀點來看問題,在山地,并不是所有的“窩底”地形,都是好地方,明堂并不是一味以低凹為好,得看周邊山巒、水流的布局,布局合理,地勢平緩開闊,排水順暢就是好地方。
如果地勢過低,積水過多,或者地方過于狹窄,那么“窩底”就會成為“坑陷”,按照民間習俗的說法,容易聚濁氣和滯氣,反而不好。
三、“富貴誰堪比”這種說法靠譜嗎?
至于“富貴誰堪比”這種說法,在我國的傳統觀念中,古人認為“氣”是萬物之源,氣聚則財聚、貴顯。
正因為如此,不管是陽宅選址還是陰宅選址,民間認為明堂聚氣的地形,能夠帶來長久的富貴。
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說,“窩底”明堂有其文化隱喻,這種說法,體現了我國古人對“藏”與“聚”的推崇,暗合我國傳統文化之中“謙遜包容、內斂聚財”的處世哲學。
從我國的民間傳統習俗來看,陽宅和陰宅的選址,“明堂如窩底”之說,只是選址中的一個大概輪廓,也就是選址的一個前提條件,能不能選中,還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不能一概而論。
“富貴”之說,雖然受自然條件和環境的影響,但主要還是靠自己的努力,以及所獲得的機遇,并不能單純地用地形來判斷。
總而言之,“明堂如窩底,富貴誰堪比”這句俗語,體現了我國陰宅和陽宅選址的傳統習俗,這種習俗的核心就是“藏風聚氣”,從而實現氣聚則財貴聚的愿望。
這句俗語中的理念,既是我國古人對自然環境的觀察總結,也蘊含了順應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
我們現在解讀這句俗語時,要用科學的態度,辯證地看待,防止陷入迷信泥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