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出身的青年黨員高禹民,在危難中受命任下江特委書記,同六軍一師一團活動。
在敵人高壓、饑寒交迫中,他以"只要頭尚在、血尚溫,誓死抗日"的思想鼓舞戰士。為了生存,差不多四五十里地往返去背蘿卜和馬皮。
條件這樣苦,他卻沒有絲毫的消沉。1938年12月2日,他給北滿臨時省委寫了一封7000多字的長信,信中的赤誠至今仍動人心魄。
信的開頭就表達了對戰友的懷念:"黃葉紛飛的時期,交通別去,當遍地銀花山川皆白的時期交通返回,
在這長期間的過渡期間內遠地的戰友們是何等關心你們的一切……交通來到帶來了無限的革命熱情,真使人愉快至極。"
接下來報告了下江政治形勢,地方工作情形、隊伍狀況,還尖銳中肯地提出了對省委工作的批評和建議,讀到的人都會從中感到一種高度的責任感。
信的末尾,尤其感人至深:親愛的同志們:現在夜已深了,室外的狂風配合著樹聲呼呼怒號,冷風陣陣襲來,吹得一盞昏暗的野獸油燈的燈火動搖不定。
燃燒鼓舞起革命的熱情,吃馬皮、樹皮、松籽的戰士們正在酣睡著,負傷同志們的咳聲打動了我的心弦,周身的熱血在奔騰狂流……
使我一刻也不能忘掉,同時也沒法忘掉,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指示我們在急轉的旋渦里踏著點點的鮮血,前進……殺敵……沖鋒!
這封"每字逐句的都有熱情奔流"的來信,送到北滿臨時省委以后,馮仲云以北滿臨時省委的名義寫了回信,對于下江工作提出六點意見。
像是為戰友的激情所激動,在回信中他寫了下面的話:"遠地送來親愛的戰友們的饑餓的呻吟,寒凍的顫音,熱情在我們周身澎湃,
同志們堅毅清瘦的身影在我們腦海中閃動。我們是朝夕關懷著你們。翹望興安峰巒,可見巍嶺絕壁嚴肅的儀容!白雪與寒風爭厲!
這真是象征著偉大事業的時期。我們緊握著拳頭,誓以百折不回的精神去與饑餓與寒凍[斗爭],去與萬惡日寇拼殺!不達勝利誓不休!"
這種互相的關懷、激勵,給予他們一種巨大的力量!敵人在殘酷的"討伐"中,沒有放過"北滿臨時省委"機關,只是他們始終不清楚它設在什么地方;
在審問被俘的抗聯戰士時,也不會忘記追問"馮仲云、張蘭生的住處,去向"。
1938年五六月間,日軍"討伐"隊在湯原縣進山"討伐"帶回一些人頭,半夜從監獄中提出六軍被服廠政治主任李桂蘭(即李亞洲)和女戰士夏志清,
讓她們辨認有沒有馮仲云和張蘭生。李桂蘭想到指出人頭中有,可以減弱敵人對省委的搜捕,就隨意指了兩顆人頭。
第二天,敵人就把這兩個作為馮仲云和張蘭生的人頭掛到城里的東西牌樓上,炫耀他們的"勝利"。而這時,馮仲云正在通河縣的密林里參加部署部隊的西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