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平臺“真實社交”上發布了3張大量垃圾漂浮在海上的圖片,并寫道:太平洋上的“中國禮物”。指責中國對太平洋污染負有責任。
然而對圖片進行反向搜索后可以發現,這些圖均為在網上流傳多年的舊圖或P過的圖,其指控缺乏事實依據。
第一張圖是美國自然攝影師伊桑·丹尼爾斯在2017年7月上傳的舊圖,拍攝于印度尼西亞四王群島附近。
第二張圖則是水下攝影師卡羅琳·鮑爾2017年在“臉書”發布的。根據鮑爾的描述及相關媒體報道,這些圖片拍攝于洪都拉斯北部羅阿坦島附近,是大西洋屬海的一部分。2017年11月,法新社在調查此事時采訪了洪都拉斯奧莫阿市副市長萊昂納多·塞拉諾,后者將這些垃圾歸咎于鄰國危地馬拉。
而特朗普發布的第三張圖其實是一張后期合成的圖片。圖片的左半部分是美聯社照片,展示的是在美國加州組裝的用于收集太平洋塑料垃圾的一種浮動圍欄裝置,右半邊的圖片則屬法新社所有,是鮑爾拍攝的位于洪都拉斯附近加勒比海域的垃圾帶組圖中的另一張。圖像鑒定工具顯示第三張圖右半部分亮度異常,存在明顯編輯痕跡。
美國《紐約時報》、法新社等媒體指出,特朗普使用的圖片早在2017年已被核實過真實來源,與太平洋和中國無關。國際環保組織批評其行為“阻礙全球環保合作”,并強調美國年均向海洋排放150萬噸塑料垃圾,遠超中國。
聯合國環境署數據顯示,太平洋垃圾帶主要由洋流環流形成,涉及多國排放和航運廢棄物,并非單一國家責任。
特朗普此舉被普遍認為是轉移國內矛盾的策略。美國正面臨經濟壓力和貿易戰反噬,其關稅政策導致通脹加劇、零售業受損,引發企業強烈反對。通過制造外部敵人,特朗普試圖塑造“捍衛美國利益”的形象,并為貿易談判增加籌碼。
類似手法并非首次出現。疫情期間的“中國病毒論”、貿易戰中的虛假數據均體現其通過虛假信息轉移焦點的慣用手段。該事件暴露了美國政治敘事與經濟現實的割裂。特朗普試圖以篡改圖片制造輿論工具,卻反襯出中國在全球供應鏈和環保治理中的不可替代性。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合作而非對抗才是解決全球性問題的正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