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高橋鎮,因為鎮內有一座古石拱橋名叫高橋,鎮以橋名高橋鎮。
高橋始建于北宋徽宗趙佶重和初年,即公元1118年,橋額南北兩側各刻四字,南額:文星高照;北額:指日高升,都含有“高”字,故名“高橋”,上榜“甬上十佳名橋”。
高橋建成9年后,公元1127年3月,徽欽二宗被金人擄去,北宋傾亡。
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趙構開啟了南宋時代,公元1129年,金軍長驅直下,康王逃經明州,上演了著名的宋金高橋之戰,也發生了“村姑救康王”的故事。
萬斯同詩云:
高宗航海駐鄞邦,曾把高橋作戰場。
卻恨元戎輕縱敵,復教兀術渡錢塘。
高橋鎮內的康王公園,就是為了紀念“村姑救康王”的這段歷史故事。
黃泥村外泥墻黃,話說小姑本姓章。
儂已報君愿死節,賞他女子盡封王。
指揮高橋之戰的將領是浙東制置使張俊,斬獲甚眾,阻擋了金軍鐵蹄,康王得以經舟山而逃脫至溫州。
公元1130年正月,金軍的援軍抵達,張俊以護駕為由撤退臺州,明州城破,慘遭屠城之難,寧波歷史上史無前例的一場浩劫,二十萬眾,幸存數千人。
公元1141年,張俊參與迫害岳飛,后來成為了岳飛墓前四跪像之一。
在航運交通繁盛的時代,高橋之下,舟楫往來不停。
從東到西穿越高橋鎮的河流,稱為西塘河,是浙東運河寧波段的主要水路,也是寧波通往紹興、杭州,連接京杭大運河的重要航道,是中國大運河的最南端。
歷代官員學子、行商軍旅,必經西塘河,出城北上,因此西塘河又稱為官塘河。
寧波軌道交通一號線開通運營后,高橋鎮實施了西塘河沿線景觀改造工程,千年西塘河變身為西塘河公園。
從高橋沿西塘河東行,梁祝地鐵站旁邊的西塘河上,有座古石拱橋名叫上升永濟橋,橋邊建有埭母娘娘殿,俗稱半路庵,故又名半路庵橋。
始建于清代乾隆丙辰年,即公元1736年,疊石固堤,結洞為橋。
橋身上的兩副對聯與橋名構成了一首藏頭詩,兩副對聯的第一字,連起來就是橋名“上升永濟”。
上跨長虹路通兩岸,升看朝旭彩映中流。
永固津梁基安磐石,濟人功德惠勝乘輿。
從新橋繼續沿西塘河東行,在蘆港地鐵站與長樂地鐵站之間,西塘河又有一座古石拱橋名叫新橋,始建于明代朱元璋洪武丙寅年,即公元1386年,歷經六百多年歲月滄桑,曾將多少行人送抵彼岸。
橋板橋欄雕刻精美,橋身上的道道纖痕,如同永恒的文字,銘刻著代代纖夫負重前行的身影,依稀可見曾經舟楫往來不停的繁忙盛景。
人類前行的步伐,艱辛而滄桑,古今多少事,盡付纖痕中。
交通出行方式改變,河流運輸和石拱橋,皆淡出了歷史的舞臺。
高橋鎮蘆港村有座古寺名叫接待講寺,始建于北宋大觀三年,即公元1109年,明代永樂年間寺廢,清代康熙年間圓空重建寺于舊址。
1909年,圓瑛法師擔任住持,復建道場,建“一吼堂”、興辦“佛教講習所”,大振宗風。
寺院地處西塘河畔,曾經從杭州方向來的船只沿著西塘河東行進城,作為接待四方僧人、居士之處,故名“接待講寺”。
圓瑛在《接待寺契簿序》中說,“高僧輩出,產業豐饒,僧侶眾多,規模宏敞,與天童育王共稱鼎足?!?/p>
接待講寺歷史變遷,風云跌宕,上世紀五十年代,接待講寺被改作糧庫,九十年代,在天童寺方丈廣修的建議和奔走下,終于復歸寺產,近年逐漸恢復建置,輝煌重現。
城鎮化建設日新月異,今日高橋鎮內已是現代化的繁榮城鎮,高樓林立間,古韻猶存。
康王公園、上升永濟橋、新橋、接待講寺,千年歲月濃縮,古今交融,歷史風煙變遷無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