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期兩天的“2025年江蘇省中學語文論壇暨依標教學名師課堂展示活動”在金陵中學江心洲校區舉行。圍繞AI對教育的變革,特別是對語文教育帶來的影響,與會專家學者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汪政帶來專題講座《我們如何對待文本——文本解析需要處理的幾種關系》。汪政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想讓孩子遠離移動網絡、遠離各種短視頻和圖片媒介是不可能的,唯有以經典閱讀塑造學生的語文人格,以語文生活培養學生使用語文的能力,才能助力學生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人工智能時代,學生面對的是短視頻,是那些圖像,如果說我們不通過語文教育打下一些基本功,形成掌握語文生活的能力,那他到了圖像視頻的海洋里,他做不了弄潮兒,可能就被這些圖像視頻給淹死了。”汪政說:“我覺得應該從大處著眼,從根本處著眼,建構起他們健康的語文人格,讓他們形成一種掌控語文多樣文本的能力,這樣我們整個的社會,它就能夠形成良好的語文氛圍。”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當代教育研究所所長、江蘇省錫中教育集團總校長唐江澎作專題報告《關于DeepSeek與教育的一些思考》。他說,處在歷史節點上的人們,要敏銳地把握事物發展趨勢,超越爭議,聚焦問題解決,利用技術創造美好未來。教師們也應在對未來教育的美好想象中謀劃教育未來。第一,AI不僅是技術迭代,更是文明層級的躍遷——它或許將如電燈驅散黑暗一般,以指數級算力與認知突破,照亮人類探索未知的新航道。第二,當前對AI的討論應超越“風險焦慮”而聚焦其賦能千行百業釋放的“AI紅利”。AI不是替代人類的對手,而是拓展能力的助手。第三,AI學伴會讓良師如影隨形,學程設計會讓課程因人而異,使教育真正有可能俯下身來為人的成長服務。
唐江澎說,現在中國教育改革有兩個難題,“第一個就是一定要把我們的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轉變,我們不能不刷題,但是不能僅刷題,無論是事實的層面,還是教育理論的這種層面,都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就是只用刷題的方式培養不出能夠創造未來美好社會和適應未來AI時代的那一代新人。”
同時,唐江澎也建議中小學建立工科教育體系,關注通識教育。“中小學的課程體系里還應該建立一個工科的教育體系,從小學低年級到高中。他特別提到了科學高中,認為科學高中首先就應該大力加強工程教育,能夠讓學生在制作上有所發展,因為工程思維和理科思維是不太一樣的,強調問題意識、強調產出導向、強調反思品質,這些都是培養一個問題解決者所應該有的。”唐江澎說。
此次活動中,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張志強老師、南京市金陵中學王守明老師、江蘇省蘇州中學園區校孫晉諾老師帶來三節精彩的高中語文展示課。
(江蘇新聞廣播/沈楊 通訊員/顧健 馬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