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政治部文工團簡稱海政文工團,成立于1951年,后來更名為海政歌舞團,正師級編制,2018 年 9 月,海政文工團正式撤編,其職能并入新組建的軍委政治工作部文工團。
成立67年來,歷經14任團長,他們都為海政文工團的發展、繁榮不遺余力,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第一任團長:柯桐
柯桐將幾個部隊文工團合編,完成了團隊的組建,提出“為海軍服務、為基層官兵服務”的宗旨。他創作了一批反映海軍生活的早期作品,作品成為海軍文化的重要符號。
相關資料表明,郗農、李青、趙忠、張鳳一、高文斌、朱連東、胡士平、王建華、王洪儒、吳崇生等10人也擔任過團長,但公開報道的資料較少。
海政文工團獨唱演員陳笠笠
趙忠(1920-2004)是山東泰安人,編劇,擅長軍事題材創作。
朱連東是著名歌劇《紅珊瑚頌》的指揮。
第八任團長:胡士平
胡士平(1924—2014年9月13日),安徽無為縣人,著名作曲家,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歌劇《紅珊瑚》的主要作曲之一。
胡士平
1949年,他寫出了第一首真正屬于海軍的歌——《人民海軍在前進》,從此,胡士平的創作沒有離開“海”。他創作的《軍艦就是我們的家》、《海上哨兵》《苦學苦練》、《水兵愛唱戰斗的歌》等歌曲,鼓舞意志、激勵斗志,廣為傳唱。
胡士平
第十二任團長:李星
李星,1945年3月出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來自于音樂家庭,他父親是吉林省歌舞劇院樂隊隊長兼指揮。李星從小喜愛音樂,上學期間是學校的文藝骨干,哈爾濱市少年管樂隊的指揮。
李星
1962年考入海政文工團,1988年到1993年,先后任海政歌舞團副團長、團長,海軍大校。
李星
宋祖英人生中最重要的伯樂就是李星,他最大的功勞是下定決心把宋祖英招進海軍,甚至表示海政可以不要她的檔案,給她重新建檔。
范琳琳
除了選拔、培養了宋祖英外,范琳琳、呂繼宏、陳紅等能走進海軍,李星功不可沒。
呂繼宏
陳紅
陳紅
第十三任團長:高山
任期:2005-2013 年
1969 年 2 月出生,一級編導,海軍大校。
將海軍題材與舞蹈語言深度融合,以 “海洋文化” 與 “軍旅精神” 為創作核心,任內排演了《沸騰的甲板》《水兵與大海》等標志性劇目,培養了一批青年舞蹈家,推動文工團國際文化交流。
第十四任團長:宋祖英
任期:2013-2018 年
宋祖英,苗族,1966年8月13日出生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
1990年,24歲的宋祖英第一次登上央視春晚舞臺,一曲《小背簍》初展頭角,獲得認可,之后連續24年登上央視春晚,成為我國著名歌唱家。
1991年7月,宋祖英從中央民族學院音樂系畢業。原本,她不太想去部隊,中央電視臺的湖南籍導演王冼平將她推薦給海政歌舞團,李星團長毫不猶豫地接收了她,從此成為一名海軍。
從參軍的那一天起,宋祖英時刻想著自己是一個軍人,一言一行按照軍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在部隊待了27年。
作為文藝兵,經常去基層連隊、海島艦船,為廣大官兵演唱,《英雄》《東西南北兵》《兵哥哥》《辣妹子》《茉莉花》等歌,她都唱得熱血沸騰、蕩氣回腸。
2005年7月,宋祖英擔任海軍政治部文工團副團長,享受正師級待遇。
2013年8月9日升任為海政文工團團長。宋祖英是首位女性團長,也是唯一的女團長。
作為海政文工團的領頭人,她積極推動文工團向“一流文藝團體” 發展,主導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作品,將海軍文化推向國際舞臺。
作為海政文工團最后一任團長,宋祖英注重文工團的專業化建設和人才培養,為適應軍隊改革需求,精簡人員規模,保留核心創作力量。2018 年文工團撤編前,她將部分成員分流至海軍其他文化單位,確保藝術資源不流失。
2016 年晉升為專業技術二級文職干部,享受正軍級待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