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春來農事忙。在山西晉中壽陽縣,玉米播種工作全面展開,今年當地擴大了智慧管控覆蓋面積,提高了生產效率,也降低了農戶的成本。
在壽陽縣景尚鄉的一片高標準農田里,大型農機具正在進行犁地、旋地作業,為春播做好準備。與過去不同的是,今年這些農機具都增加了一個智能芯片。壽陽縣共有智慧化平臺管控面積近3萬畝,比去年大幅增加。通過云數據指揮平臺,智慧管控5000畝玉米大田只需要四個人,就能把水肥、病蟲害防治、生長監測全流程管理好。
記者從壽陽縣農業農村局了解到,今年當地玉米種植面積為80多萬畝,目前已播種過半,預計5月中下旬全部完成。
寧夏:科技助力玉米種植 600萬畝玉米進度過半
寧夏各地現在也進入玉米種植高峰期,依托北斗導航系統與智能農機開展高效作業,同步推進節水滴灌技術鋪設,在提升種植質量的同時,確保玉米種植工作按時完成。
在吳忠市鹽池縣一處萬畝種養一體化示范基地內,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拖拉機正在作業,工作人員只需要在拖拉機掉頭、補充物料等必要環節稍作輔助,就能一次完成播種和鋪設滴灌帶兩項任務。
今年,吳忠市鹽池縣共種植玉米28萬畝,其中20萬畝采用節水滴灌。為了保證玉米種植收益最大化,該基地采用玉米密植滴灌精準調控高產技術,并選用青飼兩用玉米品種,這種玉米既可以收獲籽粒作為糧食,又能制作青貯飼料,實現“一糧兩用”。據了解,今年寧夏計劃種植玉米600萬畝,截至目前已經種植過半。
山東濟寧:小麥抽穗揚花 飛防作業保豐收
在山東濟寧市,當前正值小麥的抽穗揚花期,這是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期。為做好病蟲害防治,相關部門積極開展“一噴三防”和水肥作業,科技護航夏糧豐收。
在濟寧市魚臺縣唐馬鎮楊宅子村的小麥種植地,6架植保無人機在飛手的熟練操作下,升空進行“一噴三防”作業?!耙粐娙馈保侵竿ㄟ^植保無人機噴施葉面肥等混合劑,防治病蟲害、預防干熱風、防早衰,確保小麥增產豐收。
目前,當地小麥進入了抽穗揚花期,小麥的植株花穗從苞葉中抽出,展開花藥,進行自花授粉。一般情況下,小麥揚花期的時間在每年的4—5月份,揚花高峰期集中在上午9—11點。揚花期是決定麥穗籽粒多少的關鍵期,同時也是防控小麥赤霉病的關鍵期,需要及時噴灑防控藥劑。此次“一噴三防”覆蓋全縣40萬畝小麥,5月5日前將全面完成噴施。
在嘉祥縣大張樓鎮的一處麥田里,幾臺噴灌設備也正有序作業。隨著噴頭的轉動,水珠灑向田地,浸潤著正在抽穗期的麥苗。與傳統大水漫灌方式不同,這套設備利用水肥一體化技術以較高的效率,將水肥輸送給作物。
今年,濟寧小麥種植面積571萬畝,目前全市小麥整體長勢良好。
浙江杭州:科技賦能 聯合共建村書寫春耕新故事
在浙江杭州蕭山區浦陽鎮,有一個特殊的聯合村叫“謝徑安·傳化農創村”,聽起來像是一個和人名有關的村子,實際上它是由民營企業傳化集團與謝家、徑游、安山三個村聯合共建的。春耕時節,這里的田野間孕育著新希望,傳統育苗模式正轉化為智能模式。
謝徑安·傳化農創村和10多家科研機構合作開展了100多個番茄品種的選育,現在給大家展現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其中有各種各樣的顏色。這個綠色的番茄看上去味道、口感都不太好,因為它看上去有點像沒熟,嘗一下,它是完全成熟的番茄口感,酸酸甜甜的番茄的味道,非常濃郁。再比如說,這個黃色的番茄不僅是非常好看,而且還很高產,它的產量要比普通番茄高出20%。通過不斷地試驗,科研人員會選出好吃好看又好種的番茄來進行育苗和種植推廣。
在這個農創村,茄果、花卉等作物的新品種選育、種苗繁育、示范推廣已經形成了完整鏈條。作為鏈條的技術核心,育種科研溫室通過精準控溫、模擬四季氣候等技術,讓番茄、大豆、玉米等作物一年四季都能開展品種試驗。
催芽后的種子會被移入智能溫室進行成苗培養。智能溫室內配備遮陽系統、卷簾風機、地源熱泵和水肥一體化設備,可以精準控光、控溫和澆灌水肥。此外,對于小苗和弱苗,還能通過智能設備檢測補苗。
從“靠天等苗”到“科技育苗”,謝徑安·傳化農創村用現代科技激活了鄉村產業,通過推廣番茄、草莓、花卉等優質種苗,帶動周邊村鎮形成特色種植集群,農戶畝均產值最高達5萬元,田間地頭正書寫著“智慧春耕”的新故事。
遼寧大連:海上春耕時 海膽投苗忙
遼寧大連擁有32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數量位居全國城市之首,總面積超過30萬畝,每年都為全國市場提供豐富的新鮮海產品。隨著氣溫持續回暖,當地迎來了海膽春季投苗的最佳時節。
一大早,在大連長??h大長山島的一個碼頭上,養殖戶們正從貨車上將一箱箱海膽苗卸下。這批海膽苗有6個月大,約有100萬粒。
養殖戶在吊籠中為海膽苗準備了海帶菜、龍須菜、裙帶菜等美味,它們會在深約6米的海洋牧場中生活一年左右。
據介紹,大連長??h的海膽出產量占全國的二成左右,而這座海洋牧場是當地海膽養殖核心區,計劃今年春播期內將投放約2000萬粒海膽苗。近年來,當地在海膽養殖上嘗試推廣全新的參膽套養模式,就是將海膽苗和海參苗放到同一個海水網箱進行飼養,最大程度利用了海域空間的生態養殖模式,節約成本,增加收入。
編輯:劉潔 責任編輯:劉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