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廣州4月27日電 (孫秋霞 駱薈茵)“讀懂中國”學術沙龍系列活動——灣區文學下午茶近日在廣州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簡稱“國創會”)、廣東省作家協會主辦,多位文學家圍繞“從文學中讀懂中國”主題展開精彩分享和對話交流。
圖為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在這個AI可以生成百萬字小說的時代,我們依然堅信,唯有浸透著生命體驗的文學,才能讓世界讀懂中國何以成為今天的中國。”國創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博永介紹,目前國創會正在會同各方積極籌備成立“讀懂中國”文學院,并將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其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與發展為己任。
“縱觀古今中外,經典文學著作往往蘊藏著心靈密碼,能讓遠在千里之外的人們足不出戶,便在某種程度上讀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文化。”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向欣舉例說,嶺南彈詞木魚歌作品《花箋記》曾經傳播歐亞,德國文豪歌德讀后深受感動,激情滿懷地寫下動人的詩篇《中德四季與晨昏合詠》。
廣東省作協主席謝有順提到,當下中國的文學創作群體正在發生變化,不僅僅是專業作家在寫作,許多普通人如快遞員、保潔阿姨、貨車司機等也通過新媒體平臺分享自己的故事,這些文學素人的寫作,貢獻了活生生的、毛茸茸的、有煙火氣的生活經驗,這種寫作的真實性和生命力也能夠為中外讀者帶來更多的啟發和滋養。
福建省作協副主席蔡崇達表示,文學創作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作家需要深入自我內心,用文字照亮那些難以言喻的部分,從而幫助讀者理解更廣泛的人性和社會。他認為,作家就像工程師、科學家一樣,是人類面對自我內心世界的高精尖人才,去探索和開掘內心晦暗不明的部分,去表達尚未被表達過的情感。
魯迅文學獎得主王十月和詩人鄭小瓊曾經都是“素人寫作”的早期實踐者,在南下廣東打工謀生的間隙進行文學創作。王十月認為,真實和直接的表達,往往是作者最有效的武器。“寫作者能否真誠地呈現自己,能否對世界提供一種獨特的看法,能否呈現一個更復雜的現實,是考驗寫作者的試金石。”
廣州市作協副主席蒲荔子與蔡崇達有相似的經歷,他們都曾當過記者,如今也都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蒲荔子表示,也許僅僅通過文學,很難完整地讀懂一個人、一個地方、一個國家,但是一部好的作品,有著強大的誘惑力,會吸引著我們去讀更多的書,文學是我們讀懂他者的媒介、鑰匙和切入點。(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