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發布《關于調整我院2026年學術型碩士生招生專業的公告》,自2026年起,工商管理學、應用經濟學不再招收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
不只同濟大學,學術型碩士招生,在多所高校數個專業陸續按下停止鍵。
2024年,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發布公告,城鄉規劃學專業停止招收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學碩)。南京大學數學系自2024年起停止招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此外,包括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復旦大學經濟學院、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等多所高校官宣部分專業取消學碩招生。這些專業涵蓋了工學、管理學、農學、文學等多個學科大類。
隨著高校紛紛停招學碩,碩士研究生培養趨勢正在轉變,學碩將成為“過去式”嗎?
學碩收緊,專碩擴招
學碩招生的收緊其實早有預兆。
從2009年起,我國開始調整研究生培養結構,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碩士研究生招生總人數中,專碩招生人數增長明顯。
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專碩招生人數40.2萬,首次超過學碩,成為研究生教育主體,此后專碩招生規模呈現“力壓”趨勢。
2020年9月,教育部公布《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明確到2025年,以國家重大戰略和社會重大需求為重點,增設一批碩士專業學位類別,將專碩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2/3左右。
同年,教育部擴大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18.9萬,也體現出較明顯的側重,擴招向臨床醫學、公共衛生、人工智能等專業傾斜,以專業學位培養為主。
2024年3月,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郭鵬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要穩步擴大研究生人才培養規模,增加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加強工程技術領域高層次應用型領軍人才培養。到“十四五”末,專碩招生規模將約占碩士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
這意味著,未來的研究生教育,或將成為專碩的主場。
專業學位,同步增長
人才培養結構歷史性的調整,也帶來了學科專業設置的轉變,專業學位正在“崛起”。
2023年12月,教育部發布《關于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就再次強調,專業學位堅持需求導向,新增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原則上只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專業學位授權點為主。而這一改革方向,在最新的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審核結果中得到體現。
2024年7月,《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審核專家核查及評議結果公示》發布,新增83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和192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其中,新增專業學位碩士點1566個,占比約80%,遠超學術碩士學位授權點。
將時間線再拉長一些來看,總體上,專業學位授權點總數由2012年占學位授權點總數的37.6%提升至2022年占比44.2%。學位授權點審核在專業學位研究生結構與規模上,充分適應了社會的現實需求,專業學位碩士點數量獲得了快速增長。
學碩如何破局?
盡管部分高校縮小甚至取消了部分學碩招生,但并不意味著學碩沒有存在的必要,未來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將呈現多元化趨勢,不同學位類型會并存。
但在目前的發展中,學碩也面臨一些“困境”。例如,我國仍將學術型碩士定位為一種具有獨立就業導向的學位,而非博士預備階段。當前大量學碩的選拔、培養和就業,事實上都與博士培養銜接不夠緊密。
以2023年為例,我國共招收博士生約13.5萬人。其中,碩博連讀占比約35%,年招生量約4.7萬人;本科直博占比約12.5%,年招生量約為1.7萬人;普通招考(碩士畢業后考博)占比約52.5%,年招生量約為7萬人。同時,當年學碩招生數量約為27.4萬人。可見,碩博連讀和本科直博已成為重要路徑,尤其頭部高校更傾向于貫通式培養。
這在某種程度上突顯了學碩的“尷尬”位置,也進一步掩蓋了學碩作為高層次學術人才培養過渡學位的應然價值。
對此,浙江師范大學高質量教育發展研究院教授劉愛生認為,在新形勢下,應在政策層面重構學術型碩士的定位,明確將學碩定位為“博士教育的過渡階段”,而非具有獨立就業導向的學位。在此定位下,學術型碩士可理解為“試錯階段”,為學生提供3年時間探索學術興趣,避免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盲目性。
再次,建立學術型碩士點退出機制。例如,對于連續兩年出現招生不足,或就業率持續低于警戒線的現有學術型碩士點,應實行減招或停招;對于導師數量不達標、生均科研經費低或缺乏科研產出的“雙非”院校,則應予以限期整改或令其停止招生。防止院校為追求規模而盲目開設學術型碩士點,倒逼院校向應用型培養(如聯合企業開設產業碩士)或特色學科(如服務地方經濟的相關領域)聚焦。
無論是學碩還是專碩,都需要培養研究能力。有差異不代表對立,優化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結構也決不能簡單理解為增加專碩的招生比例。兩者在明確培養目標的同時,理應凸顯培養特色,共同為研究生教育的多元發展提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