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紅書將取消大小周”登上微博熱搜,據(jù)多家媒體報道,小紅書宣布取消大小周,五一假期之后執(zhí)行。對此,《經濟參考報》記者與小紅書相關負責人取得聯(lián)系,小紅書回應稱,4月24日,小紅書發(fā)布全員信,稱公司基于信任設計機制,致力于建立與員工的長期關系,并宣布將從5月1日起,不新增現(xiàn)金或期權競業(yè),原有的現(xiàn)金和期權競業(yè)全部釋放。
小紅書宣布自5月1日起取消“大小周”工作制,成為繼快手、字節(jié)跳動、得物之后,又一家放棄這一制度的互聯(lián)網企業(yè)。消息一出,迅速登上微博熱搜榜首,輿論普遍叫好,認為這是“反內卷”的勝利。
然而,在一片歡呼聲中,我們是否該冷靜思考:取消“大小周”本就是歸還員工基本權益,何以值得歡呼?此外取消“大小周”真的意味著員工權益的徹底改善,還是僅僅讓加班變得更隱蔽?
“大小周”曾是互聯(lián)網行業(yè)的“標配”,即單周工作6天、雙周工作5天,本質上是將加班制度化。它的出現(xiàn),源于互聯(lián)網行業(yè)早期的野蠻生長邏輯——用更長的工作時間換取更高的產出。然而,隨著勞動法規(guī)的完善和Z世代職場人的覺醒,這種模式逐漸被拋棄。2021年,快手、字節(jié)跳動率先取消“大小周”,隨后美團優(yōu)選、得物跟進,如今小紅書也加入這一行列。
從表面看,這是企業(yè)向“人性化管理”的邁進,但更深層次上,它反映的是法律監(jiān)管的收緊和員工意識的覺醒。《勞動法》明確規(guī)定,每周工作時間不得超過44小時,而“大小周”模式下,員工單周工作時間往往遠超這一標準。
近年來,多地勞動監(jiān)察部門加大對超時加班的查處力度,僅2024年第一季度就查處237起相關案件。企業(yè)若不調整,可能面臨法律風險。
盡管取消“大小周”是進步,但現(xiàn)實可能并不樂觀。“隱形加班”正在成為新的職場頑疾。許多企業(yè)雖然名義上廢除“大小周”,卻未減少工作量,員工被迫在“非工作時間”繼續(xù)完成任務,甚至因加班審批流程繁瑣而無法獲得應有的加班費。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員工反而懷念“大小周”。原因很簡單:在“大小周”模式下,加班工資明確,員工至少能拿到雙倍薪資;而取消后,收入可能下降。有小紅書員工坦言:“工作量沒變,但加班費沒了,等于變相降薪。” 這種矛盾心理揭示了一個殘酷現(xiàn)實——取消“大小周”只是形式上的改變,若企業(yè)不調整考核機制,員工仍會被迫“自愿加班”。
取消“大小周”值得肯定,但若僅停留于此,不過是治標不治本。許多企業(yè)的管理邏輯仍停留在“誰加班多,誰就更努力”。小紅書在取消“大小周”后表示將優(yōu)化績效考核,從“時長導向”轉向“成果導向”,這或許是正確方向。
當然,必須明確一點,取消“大小周”不是企業(yè)的“恩賜”,而是對法律和員工基本權益的回歸。真正的進步,不在于企業(yè)是否取消某種加班制度,而在于整個職場文化能否從“拼命加班”轉向“高效工作”。只有當員工不再被“隱形內卷”綁架,當企業(yè)真正尊重勞動者的時間與健康,所謂的“反內卷”才有意義。
小紅書的這一步,值得肯定,但遠遠不夠。我們期待更多企業(yè)不只是做表面功夫,而是真正重構工作模式,讓職場回歸理性、健康的軌道。要知道,員工的休息權,從來不該是企業(yè)的施舍,而是法律賦予的基本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