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今日俄羅斯報道,英國《泰晤士報》援引匿名消息人士的話透露稱,英國已經放棄在停火情況下向烏克蘭派遣軍隊的計劃。
而在之前,以英國和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正不斷討論出兵烏克蘭方案,甚至提及規模在3萬人左右,包含地面部隊、空軍和海軍部隊。這些部隊將被部署在烏克蘭各大重要城市,以此來保障停火期間烏克蘭安全。
這些所謂的“歐洲維和部隊”,實際上就是正宗的北約軍隊。俄軍進入烏克蘭境內執行特殊軍事行動,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驅逐烏克蘭境內西方駐軍和軍事部署。
在烏克蘭軍隊不斷戰敗之際,西方提出以“維和”的方式進入烏克蘭,雖然在歐洲討論的出兵方案中不會與俄軍有正面接觸。但是在俄烏并沒有坐下來進行和談,前線沒有完全停火的情況下,烏克蘭全境都是戰場。
歐洲北約軍隊進入烏克蘭,將不可避免與俄軍爆發摩擦。俄羅斯方面已經發出警告,一旦北約軍隊出兵烏克蘭,那么將成為俄軍合法打擊目標。
俄羅斯安全會議秘書紹伊古更是進一步發出警告,一旦歐洲軍隊踏上烏克蘭領土,那么將意味著北約與俄羅斯發生直接對抗,并可能升級為第三次世界大戰。俄羅斯在遭受威脅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核武器反擊。
在烏克蘭戰爭期間,俄羅斯曾數次發出核威脅言論,外界普遍認為俄羅斯根本不敢使用核武器。但是核武器的真正威懾力就在于“恐嚇”,核武器在使用之后就沒有威懾力了,畢竟除了俄羅斯擁有核武器外,歐洲國家也有核武器。
核武器的威懾在于其使用前,看誰真的敢把核導彈豎起來,并抱有同歸于盡的決心。歐洲國家是不會為了烏克蘭徹底激怒俄羅斯的,如果核戰爆發俄羅斯擁有戰略縱深,能抗住核打擊,反觀整個歐洲沒有哪個國家有這樣的戰略縱深。
在俄羅斯威懾之下,英國和法國的態度相繼發生了改變。英國表示由于“兵力不足和風險過高”,英國方面拒絕直接為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
之前,英法兩國拉攏30多個歐洲國家要組建“自愿聯盟”,現如今領頭羊帶頭認慫了,直接讓世界各國看了笑話。
法國方面也不再那么堅定,據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表示稱,法國方面正在討論與俄羅斯修復關系的方案。法國開始考慮數百萬公民的集體意愿,據悉自烏克蘭戰爭爆發后,法國參與對俄制裁和對烏克蘭實施軍事援助,遭到了大量法國民眾抗議。
受烏克蘭戰爭影響,法國出現了能源危機,天然氣價格高漲嚴重影響到了民生經濟。馬克龍玩政治那一套,法國老百姓根本不買賬。
法國民眾只關心溫飽問題,一旦法國介入烏克蘭戰爭程度太深,遲早會被反噬,更有可能與俄羅斯爆發正面沖突。以法國的軍事實力,完全擋不住俄軍,法國將再次面臨閃電般投降模式。
所以,法國必須正視自身在烏克蘭戰爭中的立場和如何處理與俄羅斯之間的關系。
實際上,在特朗普政府上臺之后,美國對烏克蘭的態度發生了巨大改變。失去了美國的支持,西方援助烏克蘭就失去了主心骨。有消息稱,在之前的西方援烏行動中,單是美國援助比例就超過了一半甚至更高。
歐洲國家雖然也在積極對烏進行軍事援助,但是結果我們已經看到了根本無法幫助烏軍扭轉戰局。畢竟整個歐洲國家軍工產能加起來都比不上俄羅斯。烏克蘭在失去美國軍事援助之后,立馬就在庫爾斯克戰場潰敗。
歐洲國家完全就是一盤散沙,歐洲國家的一舉一動都要看美國臉色。特朗普政府為了逼迫烏克蘭簽署礦產開發協議,要不斷推進俄烏停火。歐洲還想出兵烏克蘭就是與美國唱反調,得不到美國支持必然破產。
不過,《泰晤士報》也在報道中指出,雖然英國拒絕了直接出兵烏克蘭的方案,但是會考慮向烏克蘭派遣更多軍事顧問。
分析人士認為,英國此舉是為了找回一點顏面。西方國家一直在烏克蘭境內部署有軍事顧問,此舉無非換湯不換藥罷了。英國如此舉動可以盡量安撫烏克蘭,還能避免與俄羅斯產生更大矛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