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4月26日,清華學堂在北平正式建校,揭開了清華大學百年光輝歷程的篇章。如今,時光荏苒,清華大學已步入建校114周年的歷史節點,歷經一個多世紀的風雨洗禮,她始終巍然屹立,以學術殿堂之姿,孕育英才,推動科技進步,服務社會進步。
值此清華校慶周之際,邀您共同回溯清華校長們的卓越風采,感受這所百年名校歷久彌新的精神傳承與時代擔當。??
注:
1、1911年4月—1912年10月是清華學堂時期,此時無“校長”稱謂,而是稱做“學督”,實際上相當于校長。第一個正式擔任“校長”職務的是唐國安先生;
2、1912年10月—1928年8月被稱為清華學校??
3、1928年8月—1937年8月被稱為國立清華大學
4、1937年10月—1938年2月被稱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由北大、清華和南開組合?
5、1938年3月—1946年5月被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由北大、清華和南開組合?
6、1946年10月—1948年12月被稱為國立清華大學
7、1949年1月以后被稱為清華大學??
8、這23位校長中,馮友蘭、葉企孫、劉仙洲三位老先生主持清華工作時不稱“校長”,文革期間空缺。
01 任職時長
23位校長中,掌校時間最長的是梅貽琦校長,約17年。梅校長自1914年從美學成歸國,即到清華擔任教學和教務長等多種職務。1931年出任校長,自此后一直到他在臺灣去世,一直服務于清華,因此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梅校長任職期間,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
掌校時間排第二的是蔣南翔校長,達到13年半。蔣校長任職期間,首推“雙肩挑”學生政治輔導員制度,注意體育鍛煉,提出"爭取健康地為祖國工作50年"的口號,倡導“又紅又專,全面發展”。在這一時期,清華大學的規模和水平有很大發展和提高。
此外,從統計圖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民國時期的10位校長中,任職時間超過4年的只有周詒春和梅貽琦兩位校長,而新中國時期的13位校長中,任職超過4年的則有7位。
02 上任年齡
23位校長中,上任時年齡最小的是周詒春校長,只有30歲,正是意氣風發;而劉達先生則是67歲高齡出任清華校長,更可謂老當益壯。
此外,解放前,清華校長上任時的平均年齡是39.3歲,解放后則是54.7歲。
03 學科背景
建校至今的23位校長中,文科出身的有10人,理工科出身的有13人。
具體而言,民國時期清華校長中文科出身的居多,而到了新中國時期,情況正好反轉了過來,理工科出身的校長占了絕大多數,特別是最近的8任校長,全部來自于理工科,充分反映出清華的理工科特色。
04 校長語錄
我清華歷來的宗旨,凡可以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未嘗不悉心盡力。
----周詒春
清華不改大學,則落于人后,不得并駕齊驅。
----曹云祥
關于學生,我今天還有一句話要說,就是從今年起,我決定招收女生。男女教育是平等的。我想不出理由,清華的師資設備,不能嘉惠于女生。我更不愿意看見清華的大門,劈面對女生關了。
----羅家倫
孟子說:‘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我現在可以仿照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梅貽琦
有人懷疑中國民族不適宜研究科學,我覺得這些論調都沒有根據。中國在最近期內方明白研究科學的重要,我們還沒有經過長時期的試驗,還不能說我們缺少研究科學的能力。惟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學研究,五十年后再下斷語。諸君要知道,沒有自然科學的民族,決不能在現代立腳得住。
----葉企孫
你們進入大學要學知識,要提高能力。就像一個人要穿過原始森林,重要的不僅是給他一袋干糧,更應給他一支獵槍,因為干糧吃光了,不會再有;而用獵槍,可以不斷地獲得新的食物。
----蔣南翔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能力比知識更更要,健康比成績更重要,生活比文憑更重要,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顧秉林
希望你們像梁啟超先生所期盼的那樣,像家庭、社會和學校所期盼的那樣,經過大學生活的砥礪,修君子之德,成君子之風,在清華園放飛人生的夢想,今后能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類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
----陳吉寧
面對人生的不確定性,你們要學會選擇,把握住命運的方向。命運雖然充滿變數,但實際上是有跡可尋的。對意義的不斷追尋和對價值的終身堅守,就是求解命運之謎的最好方法。在面對選擇時,要追尋意義,不因名利熙攘而困擾;要堅守價值,不因境遇改變而動搖。
----邱勇
05 校長簡介
周自齊(1869-1923)
山東成武人。1896年赴美留學。曾任清政府駐美公使館參贊、游美學生監督、外務部左丞左參議、學部丞參上行走,1909年7月任游美學務處總辦。1911年2月至1912年1月任清華學堂監督。周自齊在任游美學務處總辦和清華學堂監督期間,主持考試選派直接留美生三批共180人;主持籌建游美肄業館(后改名為清華學堂),擇定擁有30余公頃的清華園作為校址,聘請教員,招收學生460人,清華學堂于1911年4月29日正式開學。
唐國安(1858 - 1913)
籍貫廣東香山。清末民初外交家、教育家。14歲時成為第二批留美幼童,留學美國,肄業于耶魯大學法律系。1912年4月至1913年8月出任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第一任校長(1912年5月以前稱監督)。
周詒春(1883 - 1958)
籍貫安徽休寧。1907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周詒春任清華學校校長4年多,他著眼于民族教育獨立,最先提出把清華由留美預備學校改辦成完全大學的計劃。作為清華學校的老校長,周詒春留給清華的東西很多 在他任內確立了那句著名校訓,并親自規劃督造了清華早期的“四大建筑”:大禮堂、科學館、圖書館、體育館。
張煜全(1879-1953)
籍貫廣東南海。畢業于天津北洋大學,后赴美留學,獲耶魯大學法學院碩士學位。
金邦正(1887-1946)
籍貫安徽黟縣。1909年秋,考取公費留美學生,進入美國康乃爾大學和李海大學,專攻森林學。1914年畢業,獲林學碩士和理學士學位。期間,與留美學生胡適、任鴻雋、楊杏佛等發起組織“科學社”,并出版《科學》月刊。
曹云祥(1881-1937)
籍貫浙江嘉興。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后赴美留學,獲哈佛大學商業管理碩士學位。曹云祥先生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MBA學位獲得者之一,他在清華任職期間頗有作為。在其任內,清華的學術規模有了巨大之突破。如在民國十四年春成立國學研究所,聘請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李濟諸先生為導師。同時,也開始招收大學部學生,分文、理、法三院,并附設研究所。
溫應星(1887-1968)
籍貫廣東臺山。1901年進入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預科學習,后考入唐山路礦學堂(唐山交通大學前身,今西南交通大學),1904年畢業并赴美留學,進入弗吉尼亞軍校學習,1905年6月15日奉命轉入西點軍校,為我國首批入學西點軍校的2人之一。
羅家倫(1897 - 1969)
籍貫浙江紹興。我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早年求學于復旦公學和北京大學,為蔡元培的學生。1919年,在陳獨秀、胡適支持下,與傅斯年、徐彥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同年,當選為北京學生界代表,到上海參加全國學聯成立大會,支持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親筆起草了唯一的印刷傳單《北京學界全體宣言》,提出了“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口號。
吳南軒(1893 - 1980)
籍貫江蘇儀征。心理學家,1919年復旦大學預科畢業,同年赴美國留學,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攻讀教育心理學,1923年獲碩士學位,1929年獲教育學博士學位。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國立復旦大學校長,1949年去臺,次年受聘為麻省國際學院教授。1966年任臺灣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著有《兒童心理衛生》等。
梅貽琦(1889 - 1962)
籍貫天津。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1914年,由美國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學成歸國。1931年12月至1948年12月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1955年,在臺灣新竹創建清華大學并任校長。梅貽琦出任清華校長期間,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期間,對師資人才進行嚴格遴選和延聘,推行一種集體領導的制度。他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
馮友蘭(1895-1990)
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191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貒螅吻迦A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和校務委員會臨時主席。他的著作《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已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葉企孫(1898-1977)
上海人。中國卓越的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1918年畢業于清華學校,旋即赴美深造。1920年獲芝加哥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23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4年回國后,歷任國立東南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副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物理系系主任、理學院院長和校務委員會主席。文革期間曾受殘酷迫害。葉企孫還是清華百年歷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此外的三位則是潘光旦、陳寅恪、梅貽琦。?
劉仙洲(1890-1975)
河北完縣人。曾擔任清華大學院系調整籌委會主任。機械學家和機械工程教育家,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中國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農業機械的研究工作,對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業機械作出了貢獻。在教育上,倡導“工讀協作制”的教育思想,自編中國工科大學第一套教科書,首先進行了中國機械工程名詞統一工作。
蔣南翔(1913-1988)
江蘇宜興人。1932年9月入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學習,翌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曾任清華地下黨支部書記,是"一二?九"運動的重要領導人之一。1952年11月至1966年6月出任清華大學校長。1956年5月至1966年6月兼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期間還任中共北京市高校黨委第一書記、教育部副部長、高等教育部部長等職。1977年后任國家科學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部長、中央黨校第一副校長等職。
劉達(1911-1994)
籍貫黑龍江肇源。北平輔仁大學肄業,著名教育家。1977年4月至1983年5月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1977年4月至1978年6月為革委會主任,1982年7月不兼黨委書記),1983年5月任清華大學名譽校長。
高景德(1922-1996)
籍貫陜西佳縣。電機工程專家、電機工程教育家。1945年,畢業于國立西北工學院(現名:西北工業大學)電機系。1956年,獲蘇聯列寧格勒加里寧工學院技術科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獲得前蘇聯博士學位第一人。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張孝文(1935-)
籍貫浙江寧波。195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機械制造工程系。現任中國硅酸鹽學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歷任清華大學化工系主任,理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副校長、校長,國家教委副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1990年入選為國際陶瓷科學院院士。
王大中(1935-)
籍貫河北昌黎。中國核反應堆工程與核安全專家。1958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核反應堆專業。1982年在聯邦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獲自然科學博士。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顧秉林(1945-)
博士,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65年進入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學習,1970年大學畢業留校工作,1982年獲丹麥Arhus大學博士學位。2003年-2012年1月任清華大學校長。目前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委員、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微米納米學會理事長等職。
陳吉寧(1964-)
博士,教授。1981年9月清華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學習,1986年7月畢業并獲學士學位。1993年獲英國帝國理工醫學院土木系博士學位。1992年12月英國帝國理工醫學院博士后,1994年12月英國帝國理工醫學院助理研究員。1998年3月回清華大學任教,1999年任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主任,2006年任清華大學副校長,2007年任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2012年1月任清華大學校長。2015年起,他擔任環境保護部部長。2017年,陳吉寧轉至北京市政府,擔任市長,并負責過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組織工作。自2022年10月起,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級別副國級。
邱勇(1964-)
四川榮縣人。博士生導師、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83年9月考入清華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系,后轉入化學系,1988年7月本科畢業,免試攻讀清華大學化學系研究生。1994年7月博士畢業留校工作。2003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6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07年獲全國模范教師稱號,獲2011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5年升任校長。2022年起,擔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同時,他還是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二十屆中央候補委員。
王希勤(1968-)
江蘇泰縣人。研究生、工學博士,中共黨員。1986年9月考入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1989年更名為電子工程系),1991年7月本科畢業。1991年9月免試推薦直接攻讀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1996年8月博士畢業留電子工程系工作。2000年5月至2003年8月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問。2003年12月晉升教授。2006年12月任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主任,2010年11月任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2012年8月任清華大學人事處處長、人才資源開發辦公室主任,2015年9月任清華大學監察工作委員會副主任,2016年2月任清華大學校長助理。2016年12月任清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018年10月任清華大學校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2022年2月任清華大學校黨委副書記、校長?,F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副部級)
李路明(1968-)
山東桓臺人,中共黨員,工學博士,教授。1991年畢業于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自1996年起在該系擔任教職,逐步晉升至副教授、教授。李路明曾任航天航空學院人機與環境工程研究所所長,航空宇航系主任,以及航空航天學院院長。他的研究專長為人機與環境工程、腦起搏器、神經調控。2022年9月,李路明擔任清華大學黨委副校長。2023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12月升任清華大學校長(副部長級)及黨委副書記。
來源:公眾號一讀EDU(綜合自清華大學、知社學術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