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7日訊小雨(化名)的父母在她六歲時離異,此后她跟隨母親生活,仍保持與父親的聯系。直到十一歲那年,父親組建新家庭的消息讓她深受打擊。次年,母親也有了新男友,雙重沖擊下,小雨難以接受,半年前被確診為重度抑郁。最讓母親擔憂的是,小雨頻繁獨自前往閣樓,一待就是大半天,無奈之下,母親在閣樓上加了三道鎖。即便按時服藥,小雨仍會情緒爆發,摔碗怒吼:“反正爸爸都不要我了,你早晚也會不要我的!”
圖片與本文無關
對此,紐扣家庭教育指導師呂馥蕓剖析指出:小雨對父親有強烈依戀,面對母親的新家庭,她本能地想要守護原來的家,并非抗拒新爸爸,而是在保護心中完整的家。她傷害自己這種“外化行為”,是用極端方式表達痛苦,如同受傷的小動物會咬人,是在吶喊“媽媽看看我有多痛”。而且小雨正處于“喪失客體”的創傷中,害怕連母親的愛也會被分走,那些暴躁情緒是對被拋棄恐懼的過度防御。
呂老師對小雨家庭做出以下調整建議:
1、打造安全角:在家里布置一個舒適角落,放上軟墊、毛毯和她喜歡的玩偶。
2、減少語言壓力:在她情緒低落時,不急著講道理,而是遞一杯溫水。
3、暫停新關系的催促:不再提“新爸爸”的事,先讓她適應現在的家庭節奏。
呂老師還教了母親用四步法來幫助小雨:
1、先傾聽,不打斷:當小雨說“媽我難受”,母親挨著她坐下,手輕輕搭在她背上。無論小雨是斷斷續續說很多還是光掉眼淚,母親都只回一句:“媽媽在呢。”
2、不說雞湯,只表達陪伴:不再說“別想太多,堅強點”這類話,而是表達“我知道你現在很辛苦,但沒關系,我會一直陪著你”。
3、用事實代替安慰:翻出醫生給的資料,指著上面的數據告訴小雨:“你看,很多和你一樣的人,半年后情緒都會穩定很多。這不是你的錯,只是大腦暫時生病了,我們會慢慢好起來的。”
4、給出具體的行動方案:當小雨情緒稍微平穩時,提議“明天我們一起去復診好嗎?帶上你喜歡的那個筆記本,路上可以寫點東西”。小雨雖沒精打采,但至少不再抗拒。
之后,母親和小雨開始了21天鏡子練習。
每天清晨,母女倆各自完成。小雨房門后的小鏡子上,白板筆的痕跡每天都在變化:
第1天:“……”
第7天:“至少今天沒哭。”
第14天:“早餐的煎蛋是愛心形狀的。”
第21天:“可以試著對媽媽笑一下。”
三個月后,小雨不僅能主動與母親的新男友簡短交流,更重新背起書包,輕快地走進校園。
(本文系真實案例,文中人物均為化名,請勿對號入座。)
閃電新聞記者 郝彬潔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