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印度政府發布緊急公報,宣布未來一年內,無需印度標準局(BIS)認證,就可以從中國進口制冷量2冷噸以下的空調壓縮機。一時間,印度媒體歡欣鼓舞,空調制造商松了一口氣。可在真正懂行的人眼里,這種“救急式豁免”,不僅救不了印度,更動不了中國。因為,中方真正的底牌不是“供貨”,是“定規”。
壓縮機這種核心零部件,可不是想買就能買的消費品。它背后是生產排期、海運通道、出口許可、質量標準、售后支撐一整條供應鏈的連鎖配合。簡單說:不是你印度想豁免一年,我中國廠家就隨時開倉放貨。
尤其是這年頭,國內壓縮機廠商本身就滿負荷在跑,為歐美、東南亞、中東市場排單,每一條生產線,每一個集裝箱,都對應著實打實的現金流和戰略布局。而印度這一年期豁免,本質上是什么?是拿“臨時采購權”來換壓縮機的生產配額。可問題是,憑什么?如果規則不明確,關稅怎么收,驗貨標準怎么定,付款周期怎么走,退貨責任怎么劃——中方廠商憑什么空出寶貴的生產力,臨時救你一票?
行業內部其實早就有共識:如果印度政府不提前鎖定三年期以上的訂單量,且不給出明確的貿易便利承諾(包括海關通關優先、人民幣結算試點、稅收優惠等),中方主流壓縮機廠商根本不會全力響應。現在看,表面是印度放寬了政策,實際上是雙向博弈的開局。
更何況,中方廠家對這種短期豁免并不陌生。早在2019年,中美貿易戰期間,就有多國試圖靠“臨時豁免”方式突擊采購中國產零部件,但最后被打了回票。原因無他——供應鏈不是水龍頭,想開就開,想關就關。它是要長期信用支撐和供需關系綁定的。
尤其是在今天,全球供應鏈重構的大背景下,中國壓縮機產業地位更加硬氣。據國際冷鏈協會(GCCA)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中小型空調壓縮機出口市場份額,中國企業占到67%。在特定細分領域(如高能效比、小型多功能壓縮機),中資企業全球份額甚至高達72%。在這種盤面上,中方壓根不缺買家。東南亞、非洲、中東,各大市場搶著要壓縮機補庫存。東盟國家今年對中國產家用壓縮機的需求增長超過28%,越南單一市場就上漲了32%。簡單講:印度不是香餑餑,是來求人的。
如果印度想以一年豁免換取源源不斷的壓縮機,那就得明白,這不只是買賣,是談判,是交易,是規則重簽。這才是中方這次面對印度豁免真正的心態:不是看在“朋友情面”,也不是單純“賣貨賺錢”,而是:規則先立住,信用先鎖死,否則,別想一臺壓縮機出廠。
據行業消息,今年3月起,包括美芝、凌達、海立等主力廠商,在對印度出口計劃上,都上調了信用審核標準和提前支付比例要求。換句話說——不是你下單我就供,是你先給足條件,再談交貨。而且,中資在印度本地設廠(比如美的在古吉拉特邦的壓縮機廠)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平滑供應鏈,但也明確設了內部政策——優先供給符合完整采購鏈條要求的本地伙伴,不接受臨時豁免型緊急插單。
所以,這次看似印度贏了豁免權,實際上,是在走向一場“規則再議價”。空調開不了,是印度的問題;壓縮機賣不賣,是中方的主動權。別再以為豁免一年就能解套。市場不是情緒化救火,是一場體系化的利益談判。壓縮機這種核心供應鏈環節,早已不是誰想要誰就能拿到手的便宜貨。
更關鍵的是,全球產業鏈正在重組。中方企業手里攥著的不只是產能,還有話語權、信用權、定價權。印度想從供應鏈里拿東西?行。先簽規則。不簽?那對不起——不是一臺壓縮機不給,是一整個供應鏈都敬而遠之。
這就是今天,中方在看印度所謂“豁免令”的真正態度。規則沒談攏,哪怕夏天熱到炸,壓縮機一臺也別想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