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的喀麥隆,有一個美麗卻又暗藏恐怖的地方 —— 尼奧斯湖。它宛如一顆碧綠的寶石,鑲嵌在這片廣袤的大陸上,湖面終年澄澈,波光粼粼,周邊景色宜人,吸引著無數人在此定居生活。
然而,誰也不曾料到,這個看似平靜的湖泊,在 1986 年 8 月 21 日的那個夜晚,化身成了惡魔,一夜之間奪走了 1700 多條鮮活的生命,震驚世界。
恐怖的夜晚:死神悄然降臨
那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夏日夜晚,尼奧斯湖周邊的村落里,人們在一天的勞作后,紛紛進入了甜美的夢鄉。尼奧斯湖所在的地區,本就是寧靜祥和的,村民們依靠著湖泊的滋養,過著簡單而快樂的生活。
然而,凌晨時分,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打破了這份寧靜。尼奧斯湖毫無征兆地突然噴發,巨大的水柱以每小時 100 公里的速度沖天而起,場面猶如末日降臨。
緊接著,一股濃密的、充斥著高濃度二氧化碳的高密度云氣,從湖中迅速涌出,以驚人的速度向四周蔓延。這股云氣高度達 120 米以上,并且在低空形成了約 50 米厚的致命云層,其籠罩半徑超過了 23 公里。
二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但它比空氣重,因此這股致命的云氣緊貼著地面,如同一片死亡的陰影,沿著火山壁悄無聲息地流入周邊的山谷,所到之處,生命的氣息被無情地吞噬。
在睡夢中的人們,突然被一種難以言喻的窒息感驚醒,他們驚恐地發現,周圍的空氣仿佛被抽干了,呼吸變得異常困難。身體強壯的人,在極度的恐慌中沒頭沒腦地四處亂跑,試圖尋找一絲新鮮的空氣;而那些體弱的老人、婦女和孩子,根本來不及做出任何反應,就直接倒地昏迷。
一位當地的幸存者后來在接受訪問時,回憶起那個可怕的夜晚,聲音中依舊充滿了恐懼和悲傷:“我在睡夢中聞到一種可怕的味道,醒來之后卻無法開口說話,我聽到從我女兒的嘴里發出很可怕、很不正常的聲音。
我試圖走向我女兒的床,但我隨即摔倒且倒地不起…… 我倒在地上直到上午 9 時,聽到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我奮力起身去開門,看到了我的一些朋友,我想要說話,但是我沒有辦法,我幾乎無法呼吸…… 后來我才發現,我女兒已經死了。我的鄰居也都死了,我在離開尼奧斯湖的時候,幾乎沒有看到任何生命跡象……”
這場災難來得如此迅猛,如此毫無防備,僅僅幾個小時內,尼奧斯湖周邊 2000 余人相繼窒息身亡,周邊的牛羊、鳥類、昆蟲等動物也幾乎全軍覆沒。
原本生機勃勃的村落,瞬間變成了一片死寂的人間煉獄,到處都是橫七豎八的尸體,慘狀令人不忍直視。由于死傷太過慘重,尼奧斯湖在 2008 年被吉尼斯世界紀錄承認為世界上最致命的湖泊。
探尋真相:科學家抽絲剝繭
如此慘烈的災難,震驚了喀麥隆政府。事件發生后,政府高度重視,立即派出本國的科學家前往現場進行調查,同時還邀請了國際權威科學人士共同參與,試圖揭開這場災難背后的真相。
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喬治?克林和 USGS 科學家比爾?伊萬斯率先抵達現場。他們在調查中發現,清晨 6 時左右,湖面上開始飄起一小縷一小縷的霧氣,這些霧氣漸漸匯聚,形成了霧團,隨后隨風飄向岸邊。
湊近一聞,霧氣中還帶有一股臭味,人吸后感覺頭暈、惡心、憋悶、四肢無力。隨著時間的推移,霧氣越來越濃,在 8 時至 10 時之間達到頂峰,而此時,在一定范圍內的人畜都面臨著死亡的威脅。直到上午 11 時后,霧氣才漸漸變淡,直至消失。
根據幸存者的回憶,在災難發生前,他們曾聽見隱隱的轟鳴聲。科學家們初步猜測,可能是尼奧斯湖底的火山噴發了,火山中的有害氣體漫溢開來,從而導致人畜死亡。為了驗證這一猜測,科學家們展開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
他們首先對湖底進行探測,測出湖底有高濃度的碳酸鹽,并且通過同位素方法,確定了碳酸鹽中的碳的確來源于火山。同時,科學家們還發現,尼奧斯湖的深水里含有大量的碳酸鐵礦物,也就是菱鐵礦。
這種菱鐵礦是湖底的二價鐵與高濃度的碳酸鹽,經過長時間的化合而形成的。而這個化學形成過程,必須在寧靜的環境下才能產生,并且需要數百年的時間。這也就意味著,尼奧斯湖底的火山已有數百年沒有噴發,為菱鐵礦的形成提供了可行條件。
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又有了新的發現。他們發現,火山湖的湖水按化學性質的不同,呈現出有規律的分層現象,這種分層使湖水保持著一種奇妙的化學平衡狀態。
尼奧斯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氣體,其中 9 成是比空氣重 1.5 倍的二氧化碳,另有一些是含有氰化氫及其延伸物的劇毒氣體。在湖水平靜的時候,這些氣體就像被封印在湖底的惡魔,安分守己地待在湖底。
然而,一旦在足夠強烈的外力攪動下,充滿碳酸的水就會上升,產生巨量的二氧化碳,這些二氧化碳沖出水面,和其他毒氣一起,形成大量霧氣涌向岸邊,瞬間就會變成讓人畜瞬間窒息的隱形殺手。
而尼奧斯湖澄碧的水在災難后變成了紅褐色,一是因為火山的噴發導致湖水渾濁,二是因為巨大力量的攪動,使湖底大量的紅褐色菱鐵礦翻上了湖面。
綜合各種研究結果,科學家們最終確定,1986 年 8 月 21 日的這場災難,是大自然中的一種天然脫氣現象,也被稱為 “湖泊噴發” 或 “湖泊翻轉”。
幾千萬立方米原本溶解在湖水里的二氧化碳,突然脫出湖水,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氣重,它緊貼地面像云一樣沿著火山壁流入山谷,最終釀成了這場慘絕人寰的悲劇。
悲劇不再:多方努力治理 “殺人湖”
尼奧斯湖的災難雖然已經查明了原因,但這個 “殺人湖” 的威脅卻依然存在。科學家們發現,尼奧斯湖底至少存積了 3 億立方米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而且這些氣體仍在不斷增加。誰也無法保證,它不會再次突然噴發,給周邊的居民帶來滅頂之災。
為了防止悲劇再次重演,從 2001 年起,科學家們就開始嘗試為尼奧斯湖排毒。他們采用特制的排氣管,深入湖底,將湖底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氣體導出來,并進行妥善處理。
2009 年 1 月,由美國、法國、日本和喀麥隆四國專家組成的科學考察團,首次成功地利用虹吸裝置,安全抽取和釋放了尼奧斯湖水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氣體,有效地遏制了毒氣的增加,“排氣防噴” 的國際合作計劃初見成效。
從尼奧斯湖排氣現場拍攝到的錄像中,可以看到一個 50 多米高的白色 “水柱” 從湖面升騰而起,時高時低。專家介紹說,這個 “水柱” 的 90% 為氣體,10% 是湖水,噴發的時速約為 100 公里。這種自然虹吸裝置每年可排除湖中 2000 萬立方米的二氧化碳氣體。
2009 年 4 月,專家們還在尼奧斯湖邊安裝了警報器。這個警報器一旦測得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過高,就會亮起紅燈,并發出警報聲,附近的居民便可立即撤離到安全地帶。
此外,喀麥隆政府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 2008 年 3 月份簽署文件,計劃在 2010 年前完成 “殺人湖” 尼奧斯湖的治理及移民安居計劃。通過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尼奧斯湖噴發毒氣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距離尼奧斯湖不遠的莫努恩湖,在 1984 年 8 月 15 日也曾噴發過毒氣,造成 37 人死亡。如今,莫努恩湖岸邊也已安裝了警報器,排氣行動也在籌備之中。
非洲 “殺人湖” 尼奧斯湖的事件,是一場令人痛心疾首的災難。它讓我們看到了大自然的無情和人類在災難面前的脆弱。但同時,科學家們通過不懈的努力,查明了原因,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也讓我們看到了人類對抗自然災難的決心和智慧。
希望在人類科學力量的保駕護航下,這樣的悲劇永遠不再重演,尼奧斯湖周邊的人們能夠重新過上安寧祥和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