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財經大學將迎建校100周年之際,財啟隴蜀實踐隊立足成渝地區高校光輝歷史,以“憶暮閱校史,經朝展未來”為主題,開展了一系列細致深入的社會實踐活動。團隊圍繞成渝地區高校校史文化在職業規劃中的隱性育人價值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套創新性的“三維賦能雙鏈驅動”發展模式。經過一系列實踐活動,團隊不僅取得了豐碩成果,還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了理論框架和實踐方案。
一、培育校友意識,搭建溝通橋梁
實踐隊成員高度重視校友資源的開發利用,成立校友工作小組,以成渝地區15所代表性高校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有效樣本2026份)、校友深度訪談(50人)及案例研究,了解校友的職業發展歷程和校史了解程度,并以此收集到寶貴的校史資料,增強了校友對母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此外,團隊通過贈送書簽、明信片等實物禮品,進一步加強校友與母校的情感聯系,為完善校友—母校溝通路徑機制“鋪路搭橋”。
圖1 實踐隊走訪西南財經大學光華校區
圖2 朱信寧校友與實踐隊員親切交流
二、依托基層宣講,構建長效機制
肩負著校史文化融入育人工作的使命,團隊成立理論宣講小組,前往成渝地區各高校和西南財經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等中小學開展校史文化理論宣講活動。宣講小組結合青年話語,將成渝地區高校的校史文化與團隊實踐感悟相結合,通過微紀錄片、短視頻等形式,生動展示了校史文化的光輝歷程和獨特魅力。此次宣講活動不僅為構建校史文化育人長效機制奠定了基礎,也潛移默化地增強了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
圖3 實踐團隊成員于西財附中進行宣講
圖4 校友訪談微紀錄片封面
三、結合時代特點,創新文化載體
在全面挖掘成渝地區高校校史資源的基礎上,實踐隊結合時代特點,創新了校史文化載體。團隊設計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校史系列文創產品,包括筆記本、書簽、鑰匙扣等,這些文創產品以標志性建筑、校歌、校史名人等元素為靈感制作,深受師生和校友的喜愛。除了設計文創產品,團隊還制作了一份“重走紅色校史路”的旅游攻略,配套設計了校史路旅游導覽詞。通過實地探訪和錄音講解,引導游客深入了解成渝地區高校的發展歷程和紅色文化基因,在彰顯校史文化精神的同時不斷深化愛國主義教育。
圖5 校史系列文創產品成品特寫圖
四、開拓融媒路徑,傳播校史新風
團隊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拓寬校史文化傳播渠道。團隊成員在微信公眾號、抖音、B站、微博等多個平臺建立了官方賬號,發布了一系列以校史為主題的推文、短視頻和圖文內容。其中,校友訪談實錄、校史知識競賽等活動吸引了大量師生的關注和參與,平均瀏覽、點贊量達2000,有效提升了校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營造出社會層面積極健康的校史文化氛圍。
圖6 導覽詞喜馬拉雅封面截圖
圖7 財啟隴蜀公眾號封面截圖
五、理論研究與創新實踐
在理論研究與報告撰寫方面,團隊結合實踐調查,撰寫了職業規劃視域下探索高校校史文化育人價值實現新路徑的研究報告。報告揭示校史文化“高認同、低轉化”的核心矛盾,提出了“三維賦能雙鏈驅動”創新發展模式的系統性解決方案,為高校思政課教育與校史文化育人提供新思路與實踐方案,為政策制定者優化教育資源分配、深化產教融合提供決策依據,為提升高校職業基因、培育兼具歷史使命感與現代職業素養的新時代青年提供了新思路。
六、實施成效與展望
通過實施“三維賦能雙鏈驅動”發展模式,成渝地區高校在校史文化育人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該模式豐富了校史文化的育人方式,促進校史文化與產業需求的對接,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隨著調研的不斷完善和推廣,該模式有望為更多高校提供借鑒,推動高校職業規劃教育的創新發展。
財啟隴蜀實踐隊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和理論研究,不僅取得了文創產品、微紀錄片、旅游攻略與導覽詞等實物成果,并通過微信公眾號、線上校史知識競賽、網站開發等數字成果,吸引了大量參與者,提升了校史文化的傳播效果。團隊提出的“三維賦能雙鏈驅動”發展模式,為高校校史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來,財啟隴蜀實踐隊將繼續探索校史文化育人的新路徑,為培育兼具歷史使命感與現代職業素養的新時代青年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任芯儀(EN06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