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也就是昨晚,歌手孫燕姿唱完了“就在日落以后”巡回演唱會上海站第一場。而明天將是上海站第二場。
沒搶到票的人開始轉移話題,關心起為什么孫燕姿的演唱會排期都要隔一天。
“就在日落以后”巡回演唱會新加坡站同樣如此——低精力女孩就是這樣工作的,上一休一,非常符合打工人的幻想。
再仔細想想,這似乎還“實錘”了當年稱孫燕姿為“冷門歌手”的出圈熱梗,十有八九是“釣魚”帖。“就在日落以后”巡回演唱會上海站開票當天,售票系統在2秒內熔斷,8萬張演唱會門票瞬間售罄,再次刷新華語女歌手開票紀錄,謠言不攻自破。
大家都別看,這份“苦”讓我來受就好。(圖/APP截圖)
“就在日落以后”,呼應的是孫燕姿5年前的“就在日落以前”出道20周年巡演計劃。后者得名自她寫給粉絲的單曲《守護永恒的愛》——“就在日落以前,我們會再見面”。當年,巡演計劃受疫情影響而停擺,如今,“日落以前沒能相聚,那就日落以后極美歡慶”“一切都值得從零開始”。
4月13日,“就在日落以后”新加坡站尾場,歌手林俊杰成為就連孫燕姿也不知情的驚喜嘉賓,和她合唱《我懷念的》。在臺上,林俊杰說了一定要來到這里、選擇唱這首歌的理由:“因為實在太想你。我跟臺下所有的歌迷都一樣,等舞臺上的燕姿等了11年,終于又可以感受到你在舞臺上的發光發亮,非常想念。”
“我懷念的,是無言感動”。(圖/Yahoo)
孫燕姿現象
既然巡演概念是“日落以后極美歡慶”,《極美》理所當然地成為開場曲。
“最后在麥田里相聚光明/別忘了落葉也歸地/我們在麥田里云集/極美歡慶”,孫燕姿說,這首歌是《跳舞的梵谷》整張專輯的總結,告訴大家:生活不是一味只有咄咄逼人的瘋狂與黑暗,還有平和與溫暖。樹爬再高,樹葉終會歸地;人們相隔再遠,最后終會在麥田相遇。
會在線上演唱會向粉絲展示素描畫作,說自己從繪畫中學會“先有陰暗處,才有光亮面”的孫燕姿,這段話也很適合用來總結她出道25年的音樂生涯。
(圖/孫燕姿《你好嗎》線上唱聊會)
2000年,22歲、剛剛大學畢業的孫燕姿,在華納音樂的支持下出道,并憑首張專輯《孫燕姿》擊敗同年出道的周杰倫,一舉奪得臺灣金曲獎“最佳新人獎”。由此失去“金曲獎大滿貫”成就的周杰倫一直耿耿于懷,甚至多年后還當面和孫燕姿“抱怨”此事。
不過,周杰倫應該“記仇”的對象其實另有其人,那就是孫燕姿的爸爸。孫爸爸認為“如果要專心唱歌,就要先把大學專心念完”,而孫燕姿也堅持要讀完大學,所以華納才決定等她完成學業再出道。
等待兩年的回報,相當可觀。孫燕姿首張專輯就拿下當年中國臺灣地區的年度專輯銷量冠軍,次年推出的第三張專輯《風箏》,則包攬亞洲各地區15座最佳新人獎。她所創造的華語樂壇紀錄,至今無人打破。
獎杯在手,笑看隔壁的……(圖/YouTube)
2002年,出道僅兩年的孫燕姿,六次入圍金曲獎最佳女歌手、四次入圍最佳專輯,亞洲唱片總銷量No.1,每張專輯銷量都突破百萬。坊間一度流傳著“男有周杰倫,女有孫燕姿”的說法,因為很長一段時間內二人的專輯銷量占中國臺灣地區專輯總銷量的40%。
同年,《亞洲周刊》分析了孫燕姿在亞洲市場受熱捧的情況,提出“孫燕姿現象”概念,并得出一套造星公式:東南亞歌手+臺灣制造+行銷大陸=紅遍亞洲。
“孫燕姿現象”的輝煌,離不開孫燕姿的兩位伯樂——李偲菘、李偉菘。這兩位“新謠運動”的靈魂人物,包攬了孫燕姿前九張專輯的制作。無人不曉的《天黑黑》,作曲人就是李偲菘。從小在新加坡接受英文教育的孫燕姿,也是在李偉菘音樂學校就讀時才開始接觸并學習中文歌曲。
“新謠運動”是“新加坡年輕人自創歌謠”的簡稱。上世紀70年代末,新加坡進行“去華文”教育改革,最后一批接受華文教育的校園音樂人因此發起了對于母語文化的聲援,音樂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形式。(圖/ET Today)
兩位嚴師要求極高,孫燕姿演繹每首歌的語氣、每一次咬字,都必須“絕對正確”,孫燕姿沒少為此淚灑錄音棚。頂級制作人陣容,搭配標準工業化流程,一個天后的誕生似乎是可以預知的。
那么,代價是什么呢?
“我已經認識自己25年了,
我就只是孫燕姿而已”
市場營銷專業的優秀畢業生孫燕姿,很快就發現了歌手這門生意的本質——推銷自己。
在音樂傳播的整個過程,都要把自己當成商品,“有時候會覺得有點惡心”。因為公司打造的人設是“自然不做作”,孫燕姿的造型基本是短發搭配白T牛仔褲。她偷偷留過幾次長頭發,卻在發行唱片前按公司要求不得不剪掉。
出道即巔峰的孫燕姿,在2003年8月推出第7張專輯The Moment。三年推出七張專輯,平均不到半年就得發布一張專輯。最忙的時候,她凌晨2點卸妝,4點為了新演出又得起來化妝,回到酒店累到倒頭就睡。
即使在腦內幻想過很多次逃跑,但她做過的最過分的事,也僅僅是在錄制節目前把自己關在房間里20分鐘。
一想到其他工作人員也是領錢干活,沒義務收拾自己留下的爛攤子,她最后還是開了門。
(圖 /《背后的故事》)
身體和心理都嚴重超負荷,把頭發越剪越短,似乎成了那段時間孫燕姿的發泄方式。在The Moment的MV里,她頂著一頭有史以來最短的刺猬頭短發,面容憔悴地傾訴:“我不是不在乎,我只是累了”。之后,她宣布暫別歌壇一年。
由此,孫燕姿變成了“樂壇小趙云”,三進三出。初次退圈后,2004年她帶著新專輯Stefanie如約歸來,并拿下第16屆臺灣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演唱人獎,成為唯一囊括新人獎和女歌手獎的歌手。
2007年,因為不滿公司宣傳新專輯的炒作手法,孫燕姿干脆和華納解約,二度退圈。退圈期間,她完成了人生大事之一——結婚,還把步入人生新階段的感悟寫進新專輯《是時候》,接下來她懷孕、生孩子,順理成章地成了第三次“暫別歌壇”的契機。
在埃及拍攝《逆光》MV時,孫燕姿一行遭到導游勒索,險些危及人身安全。當時她的經紀人陳澤杉為了宣傳專輯,大肆炒作此事,導致孫燕姿陷入炒作風波。(圖/《逆光》)
在孫燕姿“左右橫跳”的薛定諤式退圈期間,有記者曾經問她:“你來了就走,走了又來,憑什么?”那一刻,她愣住了。沉默良久,她說:“我只知道我還是喜歡唱歌。”
李偲菘這樣評價過孫燕姿:“我覺得燕姿是一位非常講求順其自然的人,講feel、講情緒。她不喜歡在非常有壓力的狀況里面工作的,她喜歡自由,她的價值觀就是生活要過得好。”
就像初次退圈時,孫燕姿在The Moment的MV里流下眼淚,但仍然堅定地說:“孫燕姿,一直在追求自由。”
(圖/The Moment)
像她這樣唱歌
“她是孫燕姿。5歲開始學琴;10歲,留下第一張在舞臺上唱歌的表情;19歲,開始學習愛情;22歲,開始懂得在歌曲里記錄自己的心情;就像我們認為的一般女生。唯一最特別的事,從來沒有一個22歲的女生,像她這樣唱歌。”
這是寫在她的首張專輯《孫燕姿》上的介紹語。
從“像她這樣唱歌”,到“模擬她這樣唱歌”的AI孫燕姿在2023年大火,生活仿佛迎來了一次時光倒流。這一年,五月天在鳥巢開演唱會,陳嘉樺(Ella)在綜藝節目中重操女團舊業,還有無數人默默循環播放AI孫燕姿唱的《發如雪》《流沙》《淚橋》。
作為當事人的孫燕姿表示:“凡事皆有可能,凡事皆無所謂,我認為思想純凈、做自己,已然足夠。”(圖/網絡截圖)
2002年,《亞洲周刊》問她成名后有沒有新的夢想,孫燕姿說她的夢想不是得到什么地位,而是希望可以一直努力,可以有進步,可以找到新的東西,而不是停在那里。夢想其實就是過幸福的日子。
“住在海邊,擁有個房子,養只狗,帶著我自己的五張CD和我喜歡的歌手、作家的作品。有時讀書、有時聽音樂,有時靜靜地看著海,什么也不想。”這是當時孫燕姿所描繪的幸福日子。
23年后,過了很多年“幸福日子”的“冷門歌手”孫燕姿,發現自己其實也沒有得出任何心得。
“我每天都在操心小孩要吃什么,每天看新聞、Netflix,我發現自己很普通,沒有特別的天賦做這個(事),沒有驚為天人的事情。但我承認我有一點小任性,我都選擇想要過的生活,我覺得不管選擇最光鮮的,還是最平凡的,我們都在尋找更好的自己。”
最“操心”小孩的一次,是孩子處于“小升初”的關鍵時刻。孫燕姿不得不推遲演唱會時間,還因此上了熱搜。(圖/網絡截圖)
網絡上流傳著一段來自孫燕姿歌迷的表白,大概是對孫燕姿歌聲的最好解釋。
“從同名專輯一路陪她走來,聽著《超快感》走進大學,聽著《完美的一天》開始上班,聽著《眼淚成詩》開始戀愛,聽著《逆光》坐上去國外的航班。后來的我聽歌少了雜了,她的專輯也出得少,我上班繁忙,她結婚生子,大家都走過了青春,進入了安穩的人生。”
2019年,在《明日之子》第三季這檔音樂綜藝節目中,孫燕姿當面接受了來自另一位粉絲的表白。選手李澤瓏第一次站在偶像對面,緊張得渾身發抖,不好意思地說:“小時候沒錢看演唱會,之后您就不怎么開演唱會了。”
雙向奔赴的愛,也是從青春到成熟的印記。(圖/《明日之子》第三季)
“就在日落以后”新加坡站尾場,有個歌手站在臺上說:“我記得曾經有個歌迷,她說小時候沒錢看我的演唱會,現在她到了現場。”她還說:“你知道嗎?我常常想起你們,想著你們過得好不好。”
想聽孫燕姿唱歌的理由有很多個,唯獨這一個最重要——聽她那樣唱歌,像她一樣,自由。
參考資料
[1] 孫燕姿的公開信與尤瓦爾·赫拉利的預言|福布斯
[2] 沉寂10年的冷門歌手,終于等到她復出|談心社
[3] 孫燕姿,“退出”娛樂圈快樂|視覺志
[4] 最后的天后時代:孫燕姿是如何被“制造”出來的?|音樂先聲
編輯 桃子醬
校對 嚴嚴
運營 馬社力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