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畢媛媛 每經編輯:楊夏
中國電影市場正經歷劇烈的結構性變革。2025年《哪吒之魔童鬧海》(簡稱《哪吒2》)以153億元票房刷新紀錄的同時,大量影片日票房不足千萬元,暴露出行業產能過剩與觀眾分流的雙重困境。
危機往往與機遇并存,這同樣是個充滿活力與創新的時代。當下,科技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來,深刻重塑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為電影制片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與可能。
4月25日,在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制片產業合作交流分享會上,中國電影制片人協會理事長焦宏奮,博納影業創始人、董事長于冬,愛奇藝副總裁朱梁,壹同制作總制片人錢重遠等行業領軍人物齊聚一堂,圍繞市場變革與科技賦能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入探討。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傳統電影公司要走出600億元票房的競爭,轉向2000億元的更大市場
于冬在論壇上指出,傳統電影公司必須打破僅聚焦600億元票房的思維定式,轉而面對短劇、中劇集、長劇集組成的2000億元市場格局。
這一轉型的核心在于產能轉換,也對影視公司提出新的挑戰。中國電影年產量曾達1080部,但于冬表示,如今實際進入院線的電影已不足500部,剩余產能會向短劇、中劇集、長劇集市場轉移。
“春節檔后電影院市場迅速轉冷,自清明小長假后至今持續處于淡季,本周末也不例外。這一現象源于供給、片源及生產不足,暴露了電影行業的痛點。而觀眾分流才是深層次原因,其導致票房收入下滑,大部分國產影片生產虧損嚴重,部分項目擱置或延期,內容生產端青黃不接。”于冬認為如今是每個電影公司都面臨生存考驗的關鍵時期。
于冬以博納影業為例,他們曾將蘭曉龍的13萬字的電視劇劇本《冬與詩》濃縮為約3小時的電影《長津湖》,同時又將電影延展為24集的劇集《上甘嶺》,均收獲了好成績。
于冬強調,今天的內容公司必須具備內容跨形態轉化的能力。他又舉例,這種“雙向改編”模式在愛奇藝與尹力導演合作的《欽差大臣林則徐》項目中也可得到印證——電影版聚焦虎門銷煙,而16集短劇則可完整呈現人物生平。
觀眾口味的快速迭代加劇了行業焦慮。朱梁觀察到,年輕觀眾大量流失,影院與長視頻平臺均受沖擊。此外,年輕觀眾對高燃劇情需求激增,而電影生產周期長達2到3年,導致創意與市場脫節。
“當下電影、長視頻成功率走低,《哪吒2》取得不可思議的成績,但‘虹吸效應’吸走了絕大部分人的注意力,許多優秀電影也因此被掩蓋,電影人陷入創作方向迷茫,不知道拍什么樣的作品觀眾才能喜歡看,因為觀眾變得太快了。”朱梁表示,腰部內容生存空間日益狹窄,行業需遵循“唯快不破”邏輯,借助AI(人工智能)輔助實現快速生產,才能在觀眾審美變化前推出內容。
AI不能替代真人表演,但能解決電影補拍難題
130年來,電影從黑白到彩色、從膠片到數字,焦宏奮認為,電影正是因科技發展而誕生的。
電影如何更主動、更加積極地擁抱新技術?焦宏奮稱,應用科技成果助力電影制作創作是電影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擁抱新技術是電影制作降本增效的客觀要求,應用新技術是培養人才、發現人才的重要途徑。
但技術并非萬能。于冬回看2024年播出的《三星堆:未來啟示錄》,坦言隨著技術快速迭代,第一季內容已顯陳舊,第二季必須進一步提升技術水平。他介紹,AI技術在電影生產中應用廣泛,從剪輯、音效處理到補拍環節都能發揮作用。借助數字掃描的場景數據,AI可以一鍵生成補拍場景,讓演員在攝影棚內就能完成畫面和聲音的補錄。
但于冬也強調,目前AI還無法完全替代真人表演。在塑造人物敘事和情感表達上,演員的現場演繹仍不可或缺。不過在特殊補拍需求中,AI技術已展現出強大能力。去年,博納就曾通過AI技術,讓新演員重新拍攝特定戲份,并將其融入原有場景,成功解決了因環境、道具等限制無法實景重拍的難題。
數字資產復用成為降低影視制作成本的關鍵。博納在拍攝《克什米爾公主號》時,對1955年香港街景進行數字掃描,這些場景資產隨后被用于20集電視劇制作,實現了“一次搭建、多次使用”,有效降低了制作成本。
錢重遠認為,AI技術為電影創作帶來了更多可能性。無論大制作還是小成本影片,電影人都能借助AI拓展創作思路,將創意更好地轉化為影視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