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支持印度,俄羅斯支持印度,若印巴沖突升級,巴基斯坦必輸?
不一定!
巴基斯坦境內多山地和沙漠,易守難攻,印度機械化部隊難以快速推進。例如2019年印巴空戰中,巴基斯坦僅以損失1架戰機的代價擊落2架印度戰機,并在克什米爾山區多次挫敗印度地面部隊滲透。這種地形曾讓蘇聯1980年代在阿富汗折戟,同樣可能成為巴基斯坦的天然屏障。
中國長期向巴基斯坦提供JF-17“梟龍”戰機(單價約2500萬美元)、VT-4主戰坦克等裝備,2023年還聯合生產MBT-3000V主戰坦克。土耳其則向巴基斯坦出口TB-2無人機(單價約100萬美元),這種“非對稱作戰武器”在也門戰場已證明能對抗傳統空軍。而印度雖裝備俄制S-400防空系統(單價5億美元),但其維護成本高昂,實際形成戰斗力尚需時間。
巴基斯坦外匯儲備約300億美元,印度達5800億美元,但巴基斯坦軍費僅占GDP的3.5%(2023年約80億美元),集中采購JF-17BlockIII(單價3000萬美元)、“沙欣-3”彈道導彈(射程2750公里)。反觀印度軍費占GDP2.4%(2023年約830億美元),卻有65%用于人員維持費,裝備采購效率低下——其俄制S-400導彈交付延遲3年,國產“光輝”戰機故障率高達30%。
巴基斯坦擁有165枚核彈頭(2023年數據),配備“哈塔夫-9”短程戰術核導彈(射程60公里),明確宣稱“先發制人”策略。印度雖擁有160枚核彈頭,但受制于國際輿論壓力,2019年普爾瓦馬事件后未敢升級空戰規模。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指出,南亞軍控機制雖不完善,但雙方都清楚核戰沒有贏家。
現代戰爭早已超越單純裝備數量比拼。巴基斯坦通過精準采購(如VT-4坦克國產化率達65%)、地形防御和核威懾構建起非對稱防線。而印度40%國防預算被官僚體系消耗,加上國內教派矛盾,實際戰力存疑。歷史經驗表明,1965年印巴戰爭中裝備落后的巴方曾取得戰術勝利,當前格局下全面戰爭更可能演變為長期消耗,最終雙方都難以承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