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文/張赫 侯佳欣 視頻/趙苑旨)“嗚嗚!”伴隨汽笛長鳴,中國海軍鄭和艦緩緩駛入太倉港,艦員們身著白色的海軍服,列隊于甲板之上。各色旗幟在風中作響,與湛藍海天輝映。
人民海軍成立76周年之際,這艘被譽為中國“軍校第一艦”、以航海家鄭和名字命名的遠洋訓練艦,再一次回到了太倉。620年前,這里也曾是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之地。
4月23日,記者跟隨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東方肝膽外科醫院)的軍醫們一同登艦,與鄭和艦官兵一起度過海軍節。
4月23日,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軍醫團隊登艦,為艦隊官兵進行義診。侯佳欣攝
“我是一名醫生,更是光榮的中國海軍”
逼仄的房間不足四五平,面前巴掌的大風扇一刻不停歇,但還是沒法兒阻擋艙內的悶熱。
對此,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超聲診療科主任蔣棟早已習以為常,他盯著超聲儀器,耐心地給躺在床上的官兵講解。
“等下次下艦,可以去做一個穿刺,如果需要進一步治療,我們再看是通過手術切除還是消融的辦法,解決甲狀腺的問題。”蔣棟告訴記者,遠航的艱辛,是陸地上的人平日感受不到的,每次有機會登艦提供醫療服務,他都希望能看得多一點、再多一點。
4月23日,鄭和艦上,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超聲診療科主任蔣棟為官兵檢查。侯佳欣攝
不遠處的另一間船艙內,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朱超的桌前,也已聚集了不少官兵。海上潮濕,工作中又經常受到海水侵蝕,不少人都會面臨關節、肌肉、韌帶等組織腫脹、疼痛的問題。朱超結合實際情況,為士兵們提供了用藥建議和養護貼士。
4月23日,鄭和艦上,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朱超為官兵檢查。侯佳欣攝
對于艦艇上的生活,朱超并不陌生。2009年從海軍軍醫大學畢業后,他被分到海軍東海艦隊,并成為中國海軍“和平方舟”號醫院船首批船員。
“我從小就想當醫生,到部隊去從軍,是我的夢想,考上軍醫大學后,我夢寐以求的一切都成了真。”回憶起求學時代,年近四旬的朱超依然澎湃。
朱超說,“在這樣一個特別的日子,我們來到鄭和艦上,用我們所長為工作在戰艦一線的官兵進行醫療服務,這也是我們軍醫獻給人民海軍成立76周年最好的禮物。”
一張珍藏七年的檢查單,“我相信中國醫生”
155天風雨兼程,總航程2.87余萬多海里。
“和諧使命-2017”,這是蔣棟記憶中參與時間最長的一次醫療服務任務。那是“和平方舟”號醫院船第六次出征遠航,目的地則是非洲。
吉布提、塞拉利昂、加蓬、剛果(布)、安哥拉、莫桑比克、坦桑尼亞……這艘海上的生命之舟,所到之處幾乎都會排起長隊,等待中國醫生的救治。
“2017年10月,我們停靠在剛果(布),當時有一個當地女孩找到我們,說她非常痛苦,但當地一直找不到病因。我給她進行了超聲檢查,最終在她的子宮內發現了一個4-5公分的子宮肌瘤,她的墜脹不適、月經周期過長終于找到了原因。”蔣棟回憶。
有了明確診斷,她終于可以對癥治療,不必再苦苦求醫。誰都沒有想到,七年之后,這個加蓬姑娘又一次登上了“大白船”。
4月23日,鄭和艦相關負責人講述這艘“功勛戰船”的故事。侯佳欣攝
“正是因為當時的準確診斷,她才得以及時手術,如今很是健康。”蔣棟說,2024年,“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再次停靠在剛果(布)港口,這個姑娘來做復查,也想看看是否還能見到救了她命的醫生。
當她掏出珍藏了七年的那張檢查單時,現場的醫生都很驚訝,那是一張被保存得很好的檢查單,盡管紙張很薄且已經泛黃,但仍能看得出主人的珍視。
這個加蓬姑娘說:“我想要記住他們,是他們救了我的命。我相信和平方舟,我相信中國醫生。”
“和平方舟”號醫院船,雖然屬于中國海軍,但是沒有大炮,沒有導彈,沒有魚雷……它滿載著中國軍隊和人民對和平的渴望和對生命的尊重,是和平發展的“中國名片”。
而這背后不斷擦亮這張名片的,正是千千萬萬和蔣棟、朱超一樣的普通軍醫,是他們精湛的醫術、耐心的治療,讓這艘“大白船”的故事流傳到世界的更多角落。
“傳遞健康,也傳遞和平!”帶著夢想挺進深藍
海軍節當天,在鄭和艦艦頭,一面“八一”旗幟迎風飄揚,后面則是各國旗幟,這是罕見的“滿旗”。
4月23日,海軍節當天,鄭和艦上出現了罕見的“滿旗”。侯佳欣攝
作為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艘遠洋航海訓練艦,鄭和艦于1987年4月27日服役,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誕生日“八一”為舷號,以中國偉大的航海先驅“鄭和”命名,主要承擔海軍院校學員海上實習訓練任務。
自下水服役以來,鄭和艦已安全航行57萬余海里,創造了單艦航程最遠、到訪國家港口最多等多項紀錄,航跡遍布世界三大洋六大洲。近4萬名海軍院校學員在鄭和艦上實習訓練后奔赴人民海軍的各個崗位,這艘戰艦也被譽為“海上流動大學”。
盡管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的軍醫們已經登上過很多艦艇,但鄭和艦卻是第一次。當天,鄭和艦相關負責人還帶領專家們參觀了這艘“功勛戰船”。
走進鄭和艦內部的教學室,航海羅盤、計程儀、測深儀、長櫓等古代航海儀器模型讓人眼前一亮。“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實物告訴學員們,600多年前鄭和船隊就是靠著這些簡單的設備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壯舉,我們要繼承、發揚好這種開拓奮進的精神。”
“我曾踏上和平方舟的甲板,也曾在各類登陸艦與補給艦上執行任務,從近海保障到遠洋衛勤,這些非凡經歷淬煉著我從一名普通軍醫成長為合格的海上衛士。傳遞健康,也傳遞和平!我們要帶著夢想挺進深藍。”朱超的感慨中透著堅毅。
從小艇到巨艦,從近岸到深藍,現代化人民海軍已經形成,其中始終躍動著一支白衣戰士的隊伍,他們與戰艦同頻共振,在浪濤間書寫著強軍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