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貴州頻道
清晨,在習水縣二郎鎮莫洛村的肉牛養殖場,黑黑的安格斯牛群早已齊刷刷探出柵欄,脖頸排成筆直的線。飼養員開著滿載科學配比營養餐的料車剛現身,牛群便掀起一陣低沉的哞聲浪潮。
安格斯牛群。王燁攝
走進700平方米的標準化牛舍,不見傳統養殖場的刺鼻氣味,飽食后的肉牛或悠閑踱步或閉目養神。“這是我們的‘秘密武器’。”95后大學生楊飛抓起一把發酵墊料,鋸末從指縫簌簌落下,“菌草和牛糞混合發酵,既殺菌又分解糞便,廢料可以循環利用,還能定期賣給當地農戶。”
30歲的楊飛是貴州醉牛牧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之一,也是村里走出去的大學生。2017年從大學畢業后,就讀畜牧獸醫專業的他先后在大牧場、湖南省畜牧獸醫研究所進行了技術學習,2020年在村里的號召下,毅然選擇回到家鄉。
面對鄉親們的不解,他卻有著自己的堅持:“農村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我想把學到的知識用在家鄉的土地上。”經過市場調研及一段時間的學習與實操,加之家里也一直做肉牛與繁殖母牛的養殖,于是他將目光鎖定在肉牛養殖上。
飼養員開著滿載科學配比的營養餐。任奕欣攝
當150萬珠遵協作資金遇上120萬財政銜接資金,4棟“藍頂”的標準化牛舍內,肉眼可見政策資金的落地。磚墻、消毒間、攪拌機等功能用房為肉牛養殖提供了堅實的硬件基礎。項目覆蓋農戶789戶3844人,帶動脫貧戶、防貧監測對象等利益聯結分紅對象50戶。
“我們從2023年開始建廠,2024年入場。通過與黃牛集團開展‘供苗包銷’合作,每半年出欄一次,產值預計達1500萬元。如今,場內肉牛存欄量達476頭,項目二期也正在籌備中。”貴州醉牛牧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楊飛說。
安格斯牛。王燁攝
“我們以資產租賃的方式,將場地建設好后移交貴州醉牛牧業公司經營、管理。這種‘租賃分紅’的模式,讓各方利益緊密聯結。大學生團隊輕資產運營,專注技術改良;村集體坐享資產增值收益;可實現村集體經濟年增收20萬元。”二郎鎮莫洛村黨支部書記周章表示,“把財政資金轉化的固定資產用活,實現了多方共贏。”
從帶著書卷氣“走出象牙塔”,到熟練的“牛倌”,楊飛用行動證明,知識與實干的結合能創造無限可能。沒有智能設備,沒有高端技術,楊飛帶領著團隊用“精打細算”的鄉土智慧,書寫了一本鄉村振興的“青春賬本”。(刁苓沙、王燁、任奕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