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曹宇悅)“現在正值春夏交替,氣溫波動大且大風天氣較多,面癱尤為高發。今天半天門診,我就接診了3位因駕車或乘車時開窗吹風導致的面癱患者,提醒大家多加重視,注意避風。”4月25日,廣東省工傷康復醫院中醫治療科醫生周攻謀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表示。
廣東省工傷康復醫院顱腦損傷康復科副主任醫師周信杰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開車時吹風導致的面癱屬于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最特征的表現就是一側眼睛閉不上,并且同側的額紋變淺、消失,還可能有同側其他面部表情肌肉的運動障礙,主要發病年齡在20-40歲之間。“開車時開窗吹風,高速流動的冷風直吹面部,會使得毛細血管受涼收縮,導致面神經缺血、水腫,最終引發面癱。很多年輕人怕熱、貪涼,受風著涼后不容易馬上察覺,平時熬夜、作息不規律還可能降低身體免疫力,因此相較于老年人更容易因受風而得上面癱。”
《中國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神經修復治療臨床指南》(2024版)顯示,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是最常見的面神經疾病,占60%~75%,春季和夏季發病率較高;臨床以面部自主運動、表情功能減退或喪失,面神經和面部表情肌組織營養障礙為主要表現,顯著影響患者容貌、個人尊嚴和社會形象。
周攻謀介紹,目前面神經麻痹的治療方法有糖皮質激素、甲鈷胺、維生素B1等藥物治療、中藥內服外敷、針刺、艾灸、理療、面部康復訓練等。《指南》顯示,輕中度患者大多經過2周至3月的治療可以基本痊愈,但有1/3以上的中度和重度患者殘留程度不等的后遺癥,中西醫結合神經修復規范治療有助于改善預后。
4月25日,廣東省工傷康復醫院中醫治療科醫生周攻謀在為患者把脈。受訪者供圖
周攻謀表示,部分面癱患者發病時癥狀較輕,只有講話漏風、面部肌肉無力等癥狀,但如果不及時就醫干預,也可能發展成中重度面癱;反之,如果患者能在受風著涼后及時就醫,可以顯著改善預后,降低后遺癥發生風險,三四個月就有機會完全恢復。面癱患者患病以后要注意避風和保暖,建議患者外出時戴上帽子、口罩、圍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