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厘米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幾何中心,一座既充滿歷史厚重感又洋溢著青春活力的城市正在書寫奇跡:這里誕生了全球近五分之一的智能手機、五分之一的毛衣、四分之一的動漫衍生品,以及全國85%的潮玩;連續8年入選“新一線城市”,是全國最“年輕”的城市之一,更是“95后”人才吸引力前十的“夢想棲息地”。
2021年,它躋身“雙萬”城市俱樂部——萬億GDP、千萬人口,成為全國第15個達成這一里程碑的城市。
如今,當全球制造業面臨轉型陣痛,這座城市卻以“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為引擎,在世界工廠的底色上,繪制出一幅從制造重鎮到科創高地的逆襲藍圖。
它,就是東莞。
01. 東莞的制造底氣
東莞,這座地處粵港澳大灣區“黃金內灣”的城市,自改革開放初期以“三來一補”模式開啟工業化進程,歷經四十年淬煉,從農業縣蝶變為全球矚目的制造業大城。
早期依托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虎門太平手袋廠等首批來料加工廠落地,吸引大量外資注入,逐步形成“一鎮一品”產業格局:
長安聚集華為、OPPO、vivo 等巨頭及 5000 多家配套企業,孕育出全球每5部智能手機就有 1 部產自東莞;
大朗憑借全國 50% 的毛織電腦橫機,通過數字化改造將打樣周期從 7 天縮短至 24 小時,“大朗毛織”占據全國 30% 市場份額;
虎門從傳統來料加工轉型自主品牌,年產12億件服裝通過直播電商直通全球,28個鎮街全部躋身“全國千強鎮”,構筑起“鎮鎮有產業,村村有工廠”的制造版圖。
如今的東莞早已超越簡單加工制造,以全產業鏈協同為超能力,構建起覆蓋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紡織服裝等領域的制造網:22 萬家工業企業、超 1 萬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833 家創新型中小企業、189 家專精特新“小巨人”深度聯動,形成“半小時供應鏈”生態,讓東莞制造兼具規模效應與創新活力。
松山湖 XBOTPARK 共享工廠便是其中一個縮影,其為初創企業 LiberLive 未知星球的無弦吉他項目對接 200 多個零部件供應商,2 個月內完成從設計到量產的跨越,產能直接翻倍,彰顯出東莞產業鏈整合的效率。
這里不僅是華為、OPPO、vivo、以純等行業巨頭的扎根之地,更催生了無數細分領域的 “隱形冠軍”:思谷智能研發的如同創可貼般輕薄的傳感器,能測量傳感器與環境的物理交互產生的信息,幫助機器人模仿生物皮膚的觸覺感知,如今逐漸應用于人形機器人“電子皮膚”、汽車座椅等場景;本末科技通過自研的全新直驅電機技術,重新定義機器人動力系統,并實現研產銷一體,數秒即可交付一臺量產型直驅電機,供貨全球頭部人形機器人企業,2024 年產值同比激增 400%;拼酷以3D金屬拼圖開創全新品類,占據全球90%市場份額,年出口額超2億元。
目前,東莞有機器人制造重點企業208家,其中規上企業147家,年營業收入約316億元。2024年,全市工業機器人產量2.29萬臺(套),增長21.7%,占全國4.11%、全省9.27%。
2024 年東莞科技創新綜合競爭力躍居全國地級市第三,R&D投入占比達3.5%,達發達國家水平。
在科技創新驅動下,松山湖科學城納入國家科學中心,散裂中子源、阿秒激光等大科學裝置加速科研轉化,華為終端總部年研發投入超100億元催生全球首款商用5G手機,OPPO 全球算力中心12萬臺服務器為AI應用提供強大支撐。
從歷史中走來的東莞,正以“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為引擎,在大灣區的浪潮中續寫傳奇,其制造業的蛻變不僅是一座城市的奮斗史,更是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生動注腳。
經濟學家馬光遠點贊:“大灣區是中國最有創新活力的區域,有利于培育人工智能優良的產業生態。而東莞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和完善的產業鏈,是發展人工智能最基本的競爭力,再加上人工智能的產業應用,東莞會成為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高地。”
02. 為什么是東莞?
為什么東莞能從曾經的農業小鎮轉變為如今的制造業大城?
1. 建設濱海灣新區,打通交通圈和生活圈
濱海灣新區自 2017 年 10 月正式揭牌成立以來,便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浪潮中占據重要地位。
2019 年 2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其納入粵港澳合作發展特色合作平臺,支持東莞與香港合作開發建設濱海灣地區。此后,新區先后獲批廣東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廣東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區,連續兩年獲評《環球時報》“最具投資價值新區”“最具投資吸引力新區”,成為備受矚目的投資熱土。
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圈幾何中心的濱海灣新區,規劃總面積達 84.1 平方公里,與深圳前海隔河相望,通過虎門大橋與廣州南沙相連,毗鄰港澳,依山傍海,地理優勢得天獨厚。
未來,其1小時交通圈將匯集5大機場、6條高速公路、4條高速鐵路、8條地鐵、2條城際軌道和1個港澳碼頭,濱海灣站TOD實現高鐵、城際、地鐵“三鐵合一”,6分鐘直達深圳,35分鐘到達廣州,40分鐘連通香港,成為灣區資源交匯的“超級樞紐”。
在產業規劃與布局上,新區的“靈犀島”人工智能核心區備受關注,將形成“一廊、三區、五組團”的空間布局。
“一廊”即濱海景觀活力長廊,串聯22公里海岸線,打造生態與產業融合的“灣區會客廳”;“三區”包括交椅灣、沙角半島、威遠島,分別聚焦人工智能制造、未來生活體驗、歷史文化傳承;“五組團”則涵蓋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先進制造、基礎研究、未來生活、國際交流合作組團,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生態。
2025 年底,靈犀島首開區“AI 體驗中心+產業中心”將啟動建設,這里配備公共算力平臺、大模型訓練中心、中試基地,為科學家提供“拎包入駐”的研發環境,助力企業就近實現成果轉化。
2. 科創賦能,從“制造”走向“智造”
科創賦能,首先是算力先行。
OPPO全球算力中心作為國內超大型數據中心,共規劃建設6736個8KW機柜和單園區12萬臺服務器,將為OPPO公司發展大數據、5G應用、IOT等前沿業務提供自主可控、長期可靠的深度算力資源,目前首期已投入使用1576個8KW機柜,可提供287PFLOPS@FP32算力,為OPPO公司的長遠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目前,東莞有機器人制造重點企業208家,其中規上企業147家,年營業收入約316億元。2024年,全市工業機器人產量2.29萬臺(套),增長21.7%,占全國4.11%、全省9.27%。
這只是東莞“1+1+N”算力體系的冰山一角:
市級人工智能算力服務平臺即將上線,統籌調度市內外智算資源,為中小企業提供可用算力;
濱海灣新區、水鄉經濟區規劃建設公共智算中心,重點服務智能網聯汽車、工業機器人等領域;
華為云、騰訊云等巨頭在東莞布局數據中心,形成“政府+龍頭+中小微”的算力協同網絡。
2024年,東莞科技創新綜合競爭力躍居全國地級市第三,R&D投入占比達3.5%,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這里不再是來料加工的代工廠,而是“研發-中試-量產”的全鏈條創新高地。
此外,共享工廠通過整合80多家優質供應商,共享工廠建立了十大工藝平臺(電子電路、模具注塑、精密加工等),提供從DFX設計優化(面向制造的設計)到供應鏈管理的全流程服務。
廚鯨智能洗碗機團隊只有15人,卻能在2個月內完成200多個零部件的采購與組裝——這在傳統模式下至少需要6個月。
“我們不是簡單的代工廠,而是硬件創業者的‘成長伙伴’。”共享工廠總經理曾琳解釋,他們甚至能承接“一件起訂”的小批量生產,幫助初創企業跨越“樣品到量產”的死亡谷。
這種制造業孵化器模式,正是東莞從“制造”走向“智造”的關鍵一步。數據顯示,共享工廠成立一年來,已服務56家企業,實現產值3.2億元,孵化出4款“網紅產品”,其中LiberLive無弦吉他在海外眾籌平臺斬獲120萬美元訂單。
3. 吸引人才
在吸引人才這件事上,東莞向來是最熱門的城市之一。
連續五年入選中國年度最佳促進就業城市,連續兩年入選中國年度最佳引才城市,2024年首次躋身“95后”人才吸引力全國前十,在有關人才的城市榜單中,東莞長期霸榜。
廣闊平臺引才:2024年4月,教育部向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函,批準正式設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內地與香港合作辦學機構——香港城市大學(東莞),9月正式開學,迎來首批約550名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
同在4月,大灣區大學(籌)松山湖校區正式啟用,9月全面封頂,于12月底正式完工。短短兩三年時間,東莞先后迎來兩所一流高校,足見東莞筑巢引鳳的決心。
截至目前,東莞和名校共建了35所新型研發機構,引進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和優質項目,東莞種“大學”,種科研項目,結出人才碩果。
產業環境培才:2022年,東莞推出“科技創業人才計劃”,設立“里程碑”發展獎勵,對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同期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均超過5%且達到相應發展目標的企業,根據創業成果分階段給予最高380萬元獎勵。
近年來,東莞整體人才結構呈現不斷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高端化的趨勢,目前市人才總量達到328.2萬人,同比增長4.0%,專業技術人才36.6萬人,同比增長2.4%;持證技能人才61.4萬人,同比增長36.7%。全市高端人才數量達1877人,增加193人,同比增長11.5%。
城市服務養才:“來了就是東莞人”,東莞致力于營造養才愛才的城市氛圍,提升人才歸屬感。
作為平均年齡只有33.4歲的青春之城,東莞吸引年輕人,用良好的城市環境和服務留住年輕人才。
聚焦青年人的生存需求,東莞大力實施青年人才安居工程,深入推進教育擴容提質千日攻堅行動,提供全市免費婚前和孕前優生檢查等,從教育、文化、健康、婚戀、交流與合作等方面提供多元化服務,讓青年人才在東莞過得舒服、幸福。
4. 政策加碼
2025年東莞“一號文”聚焦“人工智能+先進制造”, 力爭用三年時間打造100個以上AI+先進制造示范應用場景,人工智能相關產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全面激發新質生產力,鞏固東莞制造在全球的領先地位。
為實現目標,東莞推出“真金白銀”的支持:投入最高3億元資金,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面向制造企業開展AI+示范應用場景模型開發,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行業級解決方案;設立最高5000萬元算力券,對制造企業、軟信企業、高校院所等通過人工智能算力服務平臺租用市內外智算資源的,按不超過實際服務額50%給予每年最高100萬元資助。
把企莞家平臺打造成為企業真正的家,通過“一站享政策、一鍵提訴求、一網辦政務、一窗找服務”,讓企業只需上平臺,不需找部門,實現“企業有難題、就找企莞家”。
把4000多名服務專員打造成服務企業的貼心隊伍,提供保姆式服務,實行企業問題訴求全流程跟蹤管理,讓部門多服務、企業少跑腿,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問題干成事,努力打造有求必應、無事不擾、最懂企業的政府。
此外,作為外貿之城,東莞已與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合作關系,2024年進出口貿易總額13880.4億元,同比增長8.3%。
03. 結語
東莞的轉型,本質上是產業基因的重構:從依賴勞動力、土地的“單極結構”,轉向技術、資本、人才、數據協同的“多元生態”。
這里正在上演科技與制造的雙向奔赴:人工智能需要制造業場景落地,制造業需要人工智能賦能升級。思谷智能的柔性傳感器像“電子皮膚”般輕薄,應用于人形機器人和汽車座椅;先知大數據為傳統企業裝上“數字大腦”……
當硬科技不再是“外掛模塊”,而是生產要素的系統性重置,東莞制造的競爭力,便從“規模優勢”升維到“生態優勢”。
在東莞,我們看到了三個“未來答案”:
產業升級的密碼,藏在全鏈條創新里:從大科學裝置到共享工廠,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創新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扎根制造土壤的“生態系統”。
人才集聚的秘訣,在于雙向成就:城市為年輕人提供舞臺,年輕人為城市注入活力,當工作與生活、理想與現實達成平衡,人才“用腳投票”的選擇便水到渠成。
全球競爭的底氣,源于開放協同:擁抱大灣區、鏈接全世界,讓東莞制造既具備“中國供應鏈”的韌性,又擁有“全球視野”的格局。
東莞的故事,不僅是一座城市的轉型,更是中國制造升級的縮影。當機器與人腦深度交互,當科創與制造同頻共振,這里正在書寫的,是屬于中國制造業的未來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