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ary
來源|汽車服務世界(ID:asworld168)
經歷“史上最淡3月”之后,汽車后市場出現了兩個比較典型的現象。
一是門店老板逐漸通過打造人設來吸引流量,而這種人設,從過去幾年的技術派、觀察派,過渡到如今的搞笑派、發瘋派,古到修就是典型案例。
二是低價引流又重出江湖,包括幾家頭部養車連鎖推出“1元保養”、“99元小保養”等營銷手段,以及某單店推出“24小時流動補胎30元”的活動。
由此可以看出行業的整體情緒:一方面,找不到太多出路,只能借助非常規手段來博取流量;另一方面,在流量短缺的壓力下,無奈重新回歸簡單粗暴的低價引流。
針對流量價格戰現象,汽車服務世界提出過,汽后價格戰已經從粗放化時代走向精細化時代,一味的低價意義不大,門店需要在一定價格讓利的基礎上,配合流量矩陣、項目設計、服務體驗等手段。
這其中,存在一個關鍵要素,那就是精細化價格戰面向的客戶群體,不再是不經篩選的全體車主,而是符合門店定位的精準車主。
換句話說,就是從搶客流到搶客群。
然而,當流量壓力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時候,粗放化價格戰又殺了一個回馬槍。
“99元保養”、“24小時流動補胎30元”,或許能在一段時間內緩解客戶不進店的焦慮,但是長遠來看,不僅會讓客戶產生低價抗性,還可能損失利潤空間。
有行業觀點認為,這是一種開歷史倒車的行為。
是非對錯并不是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在于,門店能否找到合適的破局之道。
一、低價引流卷土重來
全行業的流量短缺已經不是秘密。
宏觀維度,根據F6大數據研究院的最新數據,今年一季度,汽服門店累計進廠臺次同比下滑4%,新一線城市的下滑幅度甚至達到7%。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F6連續兩年在報告中發布同期下滑走勢,很顯然,這不是今年的偶發情況,而是行業的結構性回落。
微觀維度,大分部門店老板反映,2月春節前后的生意狀況還可以,但是進入3月之后,生意可以說是淡上加淡,有時候一天都沒有一臺車進廠。
眾所周知,不少汽服門店仍然是粗放化經營,老板對于生意最直觀的感受,主要體現在“有沒有車可修”這個層面,連續幾天沒有客戶進店,無疑會造成一定的心理恐慌。
在此情況下,門店出現了兩種比較典型的選擇。
一是重新開始做洗車、補胎等“吃力不討好、放了一段時間”的業務,這些業務耗時耗力、利潤率低,但好處是頻次較高,至少能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客戶,從而激發更多潛在業務。
二是低價引流重現行業,以頭部養車連鎖的“1元保養”、“99元小保養”為代表,還有部分單店打出“24小時流動補胎30元”的旗號,后者明顯是一種低價格重服務的自損打法。
另外,在新媒體平臺上,部分利潤型業務的價格一再被擊穿,比如改色膜,已經從兩年前的1999元進一步下探到如今的1299元,有洗美店老板甚至直言“卷一波,賠本買賣”。
可以看到,從頭部連鎖和個體單店,部分企業又回到了燒錢補貼的打法。
而燒錢補貼這種思路,在過去兩年已經被行業普遍摒棄。
以小保養為例,從2018年鄭州保養大戰開始,經歷了298元、198元等幾個價格階段;隨著幾家頭部養車連鎖集體加入,小保養大戰在2020年進入高峰期,價格最低打到99元。
這個階段,由于資本相對活躍、行業信心較高,燒錢換規模也無可厚非。
不過,情況在2022年發生變化,隨著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進入汽后團購體系,在保養項目上,198元保養套餐基本上取代了99元小保養。
相比于99元小保養,在項目層面,198元保養套餐還包含洗車、玻璃水、發動機艙清理,以及全車檢查、胎壓檢測、車胎補氣等檢查服務。
很顯然,新增的養護和檢測項目,是為后續的項目和會員卡轉化做準備,這并非簡單的低價引流,而是注入了一定服務體驗的組合拳。
換句話說,如今再想打價格戰,除了一味的低價,還需要在項目組合、服務流程,甚至是供應鏈等多個維度進行設計,給客戶提供具有性價比的產品和服務,同時保證一定的利潤空間。
所以說,當99元小保養、1299元改色膜等低價引流再次出現的時候,有行業觀點認為,這是一種開歷史倒車的行為。
“不僅累死了自己,還卷死了同行。”
毫無疑問,這種狀態不利于行業的整體發展。
二、價格戰的底線是微利
目前汽服門店端的價格戰,根據參與主體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分別是連鎖主導和單店主導。
在汽服連鎖端,價格戰的主要項目還是放在洗車、保養、輪胎等基礎業務上,其核心邏輯是供應鏈驅動,也就是利用規模效應來實現降本增效。
供應鏈驅動背后,還出現了一個典型現象,那就是各大汽服連鎖紛紛推出自有品牌,集中于機油、輪胎、車品、三膜等品類。
而自有品牌的最大意義,無疑通過整合供應鏈來贏得利潤空間。
在個體單店端,價格戰的核心項目,不再是保養、輪胎等基礎項目,而是爆品項目,比如鍍晶、除積碳、四輪定位,以及精洗、超級精洗等項目概念。
這也是汽車服務世界一直所強調的,對于個體單店、特色單店而言,爆品思維非常重要,即便是價格戰當中,也需要利用低價+爆品的組合方式來打造差異化,最終實現以點帶面,立體化發展。
否則,以個體單店的規模與汽服連鎖比拼保養、輪胎等基礎業務,是沒有任何優勢的。
更進一步,爆品項目不同于保養、輪胎等價格極度透明的項目,門店可以結合一定的項目套餐設計、服務流程體驗等,來實現利潤空間。
我們以洗車為例。
洗車是比保養更早的價格戰項目,經歷了多個不同的定位階段,包括資本燒錢時期的“0元洗車”、“1分錢洗車”,以及資本撤退后的“9.9元洗車”、“29.9元不限洗車”等。
這里的洗車,指的還是那種缺乏服務體驗的普洗。
然而,兩三年前,就有門店老板直言,“29.9元不限次數洗車團購活動,即便賣1萬單也沒意義”,“洗車不帶項目,寧愿不做這一單”。
為什么失效了?
因為汽后需求端已經出現變化,車主消費更加理性,低價無法激發或創造需求,甚至車主對低價引流也產生了免疫,另外,部分車主只為低價引流項目買單,只接受低價服務。
這就導致原來的低價引流+高價轉化的邏輯行不通。
所以,到了最近幾年,越來越多行業人士提出,要把精洗當作新的流量入口項目。
精洗作為流量入口項目有幾個優勢。
一是客單價較高,可以帶來盈利空間;二是具有服務深度,能夠讓客戶感知價值;三是篩選低價客戶,有利于后續項目轉化。
以汽車服務世界采訪的愛車巧手為例,其精洗定價88元,并在新媒體平臺上線團購,價格邏輯是“讓20%的客戶容易接受,30%的客戶爭取接受,既有合理的利潤,又要做到價值對等”。
總的來說,無論是汽服連鎖的供應鏈驅動模式,還是個體單店的爆品驅動模式,價格戰的打法呈現,不再是簡單粗暴的燒錢補貼,而是有底線的。
這個底線,就是要有一定的利潤空間,即便是微利也可以。
三、一味搶客流的時代過去了
價格戰當中的項目設計和利潤要求,更多的還是表層所呈現的形式。
更底層的邏輯是,一味搶客流的時代過去了,行業進入了搶客群時代。
搶客流的邏輯,是用入口項目+低價策略圈住盡量多的客戶數量,但這套邏輯隨著低價引流破產而失效。
搶客群的邏輯,客戶數量不再是首要因素,關鍵在于引流到店的客戶是否精準,是否符合門店定位。
汽車服務世界提到過,如今門店經營的首要動作,就是定好客戶群體,再根據客戶群體來決定項目需求和價格體系。
以現有的市場來看,在定人群方面,目前主要存在三種形式。
一是定位高端品牌車主,二是定位特定品牌車主,三是定位年輕和女性車主。
而無論哪種定位,關鍵在于,在門店經營過程中都開始有意識地篩選客戶,而不是做所有人的生意。
因此,在確定好客群之后,入口項目設計和價格戰的實施,才能有的放矢。
比如很多門店把精洗當作新的入口引流項目,就不再是9.9元洗車這種低價低質的價格戰手段,而是在精洗這個價格帶內,進行一定的價格讓利,同時保證服務質量,再利用諸如“不傷車”等概念,篩選出一批有意愿和能力消費的客戶群體。
這種項目設計和定價策略,本質上是在高端洗美定位的基礎上,為目標客戶群體提供具有性價比的產品和服務。
在這個邏輯之下,對比汽服連鎖和個體單店的新媒體運營策略的差異,就很好理解。
汽服連鎖主推保養、輪胎等基礎項目,是利用規模效應形成性價比,因此現在非常注重直播,形成達人+短視頻+直播的矩陣,從而有效放大供應鏈,放大規模效應。
個體單店在爆品思維的邏輯下,更注重個人IP的打造,從而實現IP+爆品的組合,降低客戶的信任成本,本質上也是一種性價比的體現。
所以,以找到符合門店定位的客戶為大前提,門店花錢做一定的促銷讓利引流,是流量緊缺下的合理策略。
更進一步,如今入口項目和盈利項目的邊界逐漸變得模糊,入口項目,不僅僅是起到引流的作用,還起到篩選客戶的作用。
比如有的定位高端客戶的門店,奔寶奧以上車型精洗只要9.9元,以下的車型則是88元,其核心目的也是為了篩選高端客戶群體。
這樣,才能在一定讓利的前提下,既保證盈利,又找到客戶,并沉淀為基盤客戶。
低價引流破產、搶客流時代結束,長期來看對于行業肯定是好現象。
這也意味著門店對于流量焦慮多了一份理性,更加堅守于產品和服務的打磨。
在流量愈發短缺的當下,“99元保養”、“24小時流動補胎30元”,只能緩解一時的焦慮。
價格戰背后,不能丟失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