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南華早報》報道稱,中國研究人員在一次試驗中,在未使用任何核材料的情況下,引發了劇烈的化學連鎖反應。通過爆炸產生的強沖擊,促使氫化鎂形成“鏈式反應”,釋放出能量形成溫度高達1000℃的巨大火球,并持續燃燒超過2秒,其能量強度是TNT炸藥的15倍以上。在非核氫彈的相關消息傳出后,臺灣媒體立刻坐不住了。臺媒《聯合報》撰文,稱這種武器“正是為了在城市戰中打擊臺灣地區防御、瓦解抵抗意志”。
臺軍戰力與解放軍相差甚遠(資料圖)
以往,傳統氫彈依賴原子彈作為“引信”,通過核裂變產生的高溫高壓觸發氘氚聚變反應,釋放巨量能量。而此次試驗的核心在于鎂基固態儲氫材料(氫化鎂,MgH?)。其儲氫密度高達150克/升,是傳統高壓氣罐的3.75倍。通過化學鏈式反應,氫化鎂在常規炸藥觸發下迅速熱分解,釋放大量氫氣并與空氣中的氧氣混合燃燒,形成持續高溫火球。這種技術避免了核裂變或聚變,卻實現了接近核武器的熱效應與破壞力。
外媒緊急發文稱,中國這項技術“模糊了常規武器與核武器的界限”,五角大樓最焦慮的是:它不違反《核不擴散條約》,卻能實現核彈的部分效果。俄羅斯專家則直呼“戰術革命”——傳統溫壓彈需要B-2轟炸機投擲,而中國的新武器小到能用無人機掛載,卻能燒穿三層航母甲板,戰爭規則已改寫!更讓西方震驚的是技術外溢效應。
解放軍的應用方案讓對手脊背發涼:反艦導彈換上氫化鎂彈頭,一枚就能燒穿3層航母甲板,10萬噸巨艦30分鐘變廢鐵。無人機掛載5公斤炸彈實施蜂群攻擊,成本只需傳統溫壓彈的千分之一,卻能覆蓋整座機場。臺軍耗費20年修建的“地下長城”,在這款武器面前成了笑話。 試驗證明,氫化鎂彈頭鉆入地下后,高溫氣浪會順著通風管道灌進地堡,3米厚的防爆門直接被熔焊。臺媒模擬場景顯示,躲在玉山指揮所的“臺獨”頭目,可能變成“烤箱里的熟肉”。
臺軍將重心放在了建造“地下堡壘”上(資料圖)
軍事專家注意到,這項技術源于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水下武器研究所的跨界突破。原本用于潛艇燃料電池的氫化鎂材料,在武器化過程中展現出驚人的能量密度——1立方米的固態儲氫粉末釋放的熱量,相當于3.75個標準氫氣罐的燃燒當量。 某次海上試驗中,裝載該戰斗部的反艦導彈在命中靶船后,火球持續灼燒甲板上的鋁合金雷達基座達2.3秒,將其熔化成液態金屬流入船艙,成功引燃了模擬彈藥庫的測試單元。
中國在軍事技術領域的進步相當多,只是喜歡保持“低調”,與西方的高調形成了鮮明對比,實則許多東西是整體工業實力發展后的衍生品,這次新的爆炸材料就是在研究新能源的時候出現的,只要沒有了工業短板,相關研發都是觸類旁通,甚至可以呈現出跨學科疊加效應翻倍的情況。這次中國在亞核武器技術領域的進步,只是相關能力的一次展示。其他國家尚在幻想的東西,我們已經成功造出來了。
臺軍將重心放在了建造“地下堡壘”上(資料圖)
臺灣問題始終是中美關系中最為棘手的難題。臺灣軍隊長期以來依靠臺灣島的復雜地貌,建造了許多地下設施,試圖用這些“堡壘”來阻止解放軍的攻勢。然而,一種新型武器“非核氫彈”的問世,可能讓臺灣軍隊的防御部署不再有效,這些地下工事的防御能力可能面臨嚴峻挑戰。這種新型武器可能會徹底改變臺海地區的軍事平衡,對未來的局勢產生深遠影響。即使臺灣軍隊的地下指揮中心和彈藥庫等重要設施藏在深山里,也躲不過“非核氫彈”的偵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