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至少有194個民族。其中第一大民族自然是俄羅斯族,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大一統國家,俄國的首要任務,自然是要將主體民族與少數民族逐步融合,從而達到同化這些民族的目的。
只有辦成了這件事,那俄羅斯的若干邊疆地區,才能夠固若金湯。當然了,同化只是一種相對溫和的手段,如果當地分離勢力比較強悍的話,他們也會采取遷徙和殲滅的手段。
比如說蘇聯在二戰后,曾經將克里米亞半島上的所有韃靼人,都遷出了克里米亞半島,取而代之的,則是遷入一批俄族人,讓俄族人成為這里的主人。那俄國便能夠安穩統治此地。
再比如說遠東地區,由于這里曾經有大量中國原住民定居,而中國又是一個十分強大的國家。為了以防萬一,俄國在奪取遠東以后,曾經至少2次對這里的中國人進行屠戮。一次是1900年的海蘭泡、江東六十四屯慘案,另一次是1938年前后的大清洗。
所以我很搞不懂,居然有中國人跑到海參崴去給俄軍獻花,這有點像啥呢?就好比有人去日本給他們的神社獻花一樣。
遷徙和殲滅,是俄國解決邊疆問題比較雷厲風行的手段。當然了,前者用在西部,后者用在東部。選哪種做法,主要是看這些地方的人及其背后的民族,反抗精神和報復手段有多強。
對于“跪族”,他們從來是毫不手軟的,因為他們明白,就算多次對你們的同胞干了這些傷天害理的事,你們不僅不會銘記這些歷史,甚至還可能會處處維護俄國的利益,對其高喊烏拉。所以如果你遇到一個俄羅斯人,對你傲慢無禮的時候,請不要感到意外,那是正常表現,誰能瞧得起這樣的人呢?
北高加索地區,有7大自治共和國
目前俄羅斯有20多個自治共和國,不過很多都是掛羊頭賣狗肉,俄羅斯族人在這些自治共和國中的數量,比當地原住民的數量還要多。
不過北高加索地區,卻是一個例外。
北高加索地區,位于高加索山脈以北,南邊是外高加索三國,也就是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
高加索南北,深受土耳其和伊朗的影響,所以這里的很多人,和土耳其、伊朗的信仰比較接近。由于其特殊的民族成分,因此俄羅斯在這里設立了7大自治共和國,分別是:車臣、印古什、達吉斯坦、北奧塞梯-阿蘭、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卡拉恰伊切爾克斯以及阿迪格等。
不得不說,這地方的自治共和國數量實在是有點多,且基本都扎堆在一起。
阿迪格自治共和國的情況比較特殊,他們被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包裹在了里面,所以沒辦法和其他6個自治共和國連在一起。這里的主體民族也是俄羅斯人,阿迪格人在這里早已沒有主導權。
剩下6個自治共和國里,車臣是名氣最大的。因為他們當年為了尋求獨立,和俄聯邦打了兩次,損失慘重。至今流亡海外的車臣人,都在想各種辦法打回來。因為在他們看來,如今的車臣,已經被投降派所控制。
實際上車臣已經完全實現了國中之國的身份,這里基本全都是車臣人,俄族人少之又少。而且當地擁有獨立于俄羅斯之外的司法權、行政權、軍權、財權等。除了沒有外交權,似乎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該有的權力,他們全都有。
由于當地人的信仰,和土耳其比較接近,與俄族人完全不同,所以俄族人很難融入到北高加索這個圈子。即便強行留下,也會因為文化、習俗、信仰等問題,選擇搬離此地。
蘇聯曾對這里采取遷徙手段
蘇聯在二戰后,國際聲望達到了巔峰,畢竟阻撓了德國統一歐洲,為盟軍打贏二戰,立下了汗馬功勞。
所以二戰后的斯大林,志得意滿,春風得意,一時間已經完全成了蘇聯說一不二的神。為了解決北高加索地區的問題,斯大林大手一揮,要求他們全部遷走!
聽說過舉家搬遷的,可沒聽說過舉族搬遷的。
斯大林給出的理由也很充分,他發現這些地區有部分人在二戰中,曾經幫助德軍對付蘇軍,所以這些民族有連帶責任,全族都要受到懲罰。
為此,20多萬車臣人、11萬印古什人、22萬韃靼人、9.3萬卡爾梅克人、6.8萬卡拉查伊人、3.8萬巴爾卡爾人等等,全都被斯大林給遷出了原籍。
他們的目的地只有兩個,要么是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要么是百廢待興的中亞。遷徙到中亞種土豆,還算是比較幸運的。如果被遷徙到西伯利亞吃雪,那基本就是有來無回了。
大量人口被當成豬仔一樣,一車廂一車廂運送到了西伯利亞和中亞,其中不少人在運輸途中就因為環境問題喪生了。所以這些民族對蘇聯的仇恨,是很難評說的。畢竟受害者的子孫后代,說不定都還活著。比如說車臣的獨立之父杜達耶夫,被遷走的時候,才出生8天。
如果能夠堅持這一策略,或許俄羅斯就沒有北高加索的麻煩了。畢竟麻煩都被遷走了,他們會在歷史的風沙中慢慢被吞噬,直到被所有人都忘掉。
可斯大林走后,赫魯曉夫偏偏讓大量北高加索的人,都回到了原籍。人們是揣著惴惴不安的心情被弄上火車運走的,現在又帶著無限仇恨再次被弄上火車運回來,再回來時,早已物是人非,他們心里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擺脫俄國的控制,尋求獨立。車臣戰爭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發生的。而車臣背后則是整個北高加索地區的人在支持。
歷經百年,未能將此地俄化
從19世紀開始,沙俄嘗試著征服北高加索。可這里的人們非常頑強,城市被占領后,他們就去農村。農村被占領后,他們就躲進森林,甚至躲到深山當中,一直在頑強抗爭。
所以雖然沙俄名義上多次表示北高加索已經被他們征服了,可當地人的反抗一直沒有停歇。直到沙俄將先進的工業技術帶到了北高加索,讓當地人有了穩定的工作,這才勉強穩住這里。
蘇秦說過,倘使我有洛陽二頃田,安能佩六國相印?
其實道理是一樣的,如果沙俄能夠讓當地人安穩度日,過上富足的生活,當地人為什么要反抗呢?至少絕大多數當地人會放下武器,選擇歸順。畢竟在偌大的俄國面前,這些小民族,實在是太弱小了。
蘇聯時期,北高加索人在蘇德戰爭期間,看到了獨立的希望,所以一部分人的確曾經幫著德軍對付蘇軍。二戰后,這些民族都受到了相應的懲罰。
一直到蘇聯解體前,北高加索地區又開始蠢蠢欲動。他們想要和加盟國一樣,獲得獨立的資格。問題是,他們屬于俄聯邦旗下,比加盟國低一個檔次,怎么可能說獨立就獨立呢?于是便有了車臣戰爭。
這100多年的統治時間,俄國一直沒能將這些民族給同化了,這也是夠傷腦筋的。而且當地人比較排外,俄族人來了以后,不少都被嚇跑了。你又不能強迫俄族人住在這里,所以說,同化政策在北高加索宣告失敗。
心腹之患
俄烏戰爭期間,烏克蘭似乎成了俄羅斯最大的對手。實際上真正讓俄羅斯感到麻煩的,是內部問題。
只要內部團結一致,對付外敵,其實是沒有后顧之憂的。問題就在于北高加索地區,看戲的成分比較多。他們甚至會覺得,如果俄軍戰敗了,對他們來說,會是一個出來單干的好機會。
車臣話事人曾不止一次地表示,他只效忠于大帝。言下之意很明白,如果大帝走人了,那他效忠誰就說不準了。車臣在北高加索,可謂是一呼百應,所以俄國人只能祈禱,人死鳥朝天,大帝萬萬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