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車下半場的競爭,本質上是生態的較量。
4月10日,以“懂車更懂你”為主題的2025上汽之夜舉行,對外展示了上汽要成為中國第一家百年車企的雄心和戰略。有意思的是,當晚,與上汽集團高層同時站上主舞臺的,還有地平線、魔門塔、火山引擎等創新企業的負責人。
會上,一張合作伙伴的“全家福”合影,生動地對外展現出上汽“生態共創”的決心與信心。
上汽集團董事長王曉秋強調:“上汽將以‘敢為人先’的勇氣擁抱變革,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合作共進。”他表示,上汽將與跨界伙伴合力打造產業新生態,讓全球頂尖技術加速落地應用,為美好出行賦能。
上汽集團總裁賈健旭也表示:“上汽將積極拓展與頭部企業的合作,堅持不設技術圍墻、不做生態孤島、不懼跨界競爭的‘朋友圈’原則,借助各自領域的優勢資源互補,打造全新用車體驗。”
產投協同賦能上汽集團戰略。上汽廣大“朋友圈”的背后,是上汽金控拉動上汽產業金融投資悄然織就一張覆蓋新能源、智駕智艙、半導體、新材料、汽車延伸領域的生態網絡。目前,在這張智能生態網絡上的投資項目已經超過350個,已上市企業數目達到57家,管理資產規模超過600億元。
從全國首個實現一段式“端到端”智駕上車的魔門塔到實現智駕芯片國產化突圍的地平線,再到引領固態電池變革的清陶能源,上汽產業金融投資正用資本紐帶串聯起技術變革的關鍵拼圖,讓“生態共創”從戰略口號變為產業現實。
從算力突圍
到生態裂變的“中國芯”樣本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000萬輛,中國乘用車的智能駕駛裝配率達到了65%以上。當下,智能駕駛已從“炫技”轉變為全行業競爭的底層能力。在眾多車企激烈競爭的背后,地平線已成為車企智能化轉型的“最大公約數”。
“去年,在中國智能駕駛芯片領域,地平線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30%。這就意味著每三輛新推出的智駕車中,就有一輛是搭載地平線的芯片計算方案。”上汽之夜現場,地平線創始人、CEO余凱表示。
這家承載中國智駕芯片希望的企業,與上汽的合作歷史深厚。
2017年,上汽集團與地平線開啟了戰略合作;2018年,上汽參與地平線B輪融資,成為其第一大機構股東;2020年,雙方成立“上汽-地平線聯合實驗室”,聚焦輔助駕駛前瞻技術研究。2022年,零束科技與地平線達成技術開發協議,共同推進輔助駕駛系統的量產化。截至2024年底,地平線已在上汽MG名爵、榮威、大通等品牌的多款車型中實現量產,地平線征程家族計算方案累計出貨量超770萬套。
上汽與地平線的合作,更是打造了國內汽車集團與科技創新公司的合作典范。
一路走來,地平線不斷實現技術突破:搭載征程6P芯片的HSD旗艦版算力高達560TOPS,支持城區NOA功能。在澎湃算力的支持下,再加上地平線軟硬一體全棧技術能力,自動駕駛可在三段式調頭、窄路通行、人車博弈等復雜場景中優雅從容地通行。
比技術參數更值得關注的是其生態裂變效應:目前,地平線的高階智駕方案已獲得超20家車企定點,2025年累計交付量將突破1000萬套。
至此,上汽與地平線的深度合作為行業賦予了新的意義: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智駕芯片已經進入了“技術-量產-生態”的正循環。
今年,上汽與地平線的合作迎來全面升級——上汽集團旗下榮威、名爵等品牌多款主力車型將采用地平線征程6E打造智駕方案,并將于2025年內正式落地。未來,雙方還將基于征程6系列拓展至全場景智駕合作。
作為地平線第一大機構股東,上汽集團持續看好地平線,在各方面將長期支持和加強合作,攜手促進汽車智能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用“數據飛輪”驅動“智駕平權”
2025年被稱為“智駕平權”的元年,自動駕駛技術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屬,而是逐漸走向大眾,成為一種普惠的出行方式。
魔門塔創始人兼CEO曹旭東在上汽之夜現場談道,“按照智能駕駛的‘摩爾定律’,軟件性能每兩年可以提升10倍,領先公司可以做到一年提升10倍。同時,在性能不減的情況下,硬件BOM成本每兩年降低50%。”揭示了高階智駕從“高配”走向“標配”的必然趨勢。
這一進程中,魔門塔憑借“數據飛輪”構建了獨特的競爭優勢——通過量產車型收集百萬公里級真實路況數據,結合大模型自主學習,解決海量長尾問題。當數據像飛輪一樣旋轉起來,自動駕駛將飛速迭代,同時越用越聰明。
這種進化速度的背后,是與上汽的深度協同。上汽是魔門塔最早的兩輪戰略投資的主要參與者,目前也是魔門塔第一大產業機構股東,對其未來發展持續看好。同時,與上汽智己的合作為魔門塔帶來了海量數據,以及規模化驗證場景。
得益于上汽與魔門塔的前瞻判斷和長期技術投入,雙方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魔門塔為智己汽車打造的“直覺式”高階智駕,通過百萬公里級真實路況學習,實現了城市復雜路口的自主通行,讓駕駛變得輕松且安全。
與此同時,雙方在智能駕駛技術落地過程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2023年上半年,率先實現兩段式“端到端”技術量產;2024年上半年,掌握基于模仿學習的一段式“端到端”技術,讓車輛駕駛行為更接近人類。今年,魔門塔的目標是開發完成基于強化學習的一段式“端到端”智能駕駛系統,這將讓車輛的駕駛能力大幅度超過人類。
上汽與魔門塔的率先布局也為進一步推動“智駕平權”鋪就了道路。魔門塔方面表示,目前的“智駕平權”實現了高速NOA成為標配,城區NOA屬于高配,下一步,城區NOA也將成為標配。“我們相信,在智能駕駛平權趨勢中,上汽與魔門塔有機會走在行業前列,甚至起到引領作用。”
全固態“光啟電池”量產倒計時
除了自動駕駛方面的落子布局,上汽在發布會上更是扔出了一枚“技術核彈”——2025年年底,新一代半固態電池將在MG4車型上實現量產。而到2027年,首款全固態電池“光啟電池”落地將進一步鞏固上汽在動力電池領域的領先地位。
這不僅是上汽的“技術躍遷宣言”,當擁有更高能量密度、更長續航里程、更快充電速度和更高安全性的固態電池量產應用,用戶的續航焦慮將被徹底解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將再次按下“加速鍵”,迎來新的變革。
這場顛覆性突破背后,是上汽投資的另一家“獨角獸”企業——清陶能源。2020年以來,上汽參與了清陶能源的多輪投資,不僅帶來了資金,更帶來了產業資源:早在2022年7月,上汽集團就與清陶能源共同設立了固態電池聯合實驗室,以推動固態電池材料、電芯與系統的聯合開發,加快推進固態電池產品量產裝車。
增資擴股后不久,上汽集團又與清陶能源合資成立了上海上汽清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0億元人民幣。
從產業發展趨勢的角度來說,固態電池的核心是材料的迭代,材料升級之后,一定會有工藝的升級和設備開發跟進。而這也是清陶能源的核心競爭力。清陶能源擁有國內首條固態鋰電池生產線,并率先實現了固態鋰電池的產業化,構建了完備的自主知識產權體系。
只有與產業鏈上下游聯動起來,固態電池才能落地,否則只能成為實驗室里的花瓶。上汽愿在這場變革中,成為生態聯動的關鍵推手。
真正的領航者從不獨行,生態的廣度決定技術的高度。
不只是地平線、魔門塔、清陶,4月25日,在本屆上海車展上,上汽金控將邀請更多的上汽“朋友”登上主舞臺,共繪汽車智能化未來圖景,歡迎一直關注上汽的朋友來參加!
“懂車更懂你、生態找上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