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保險公司的規劃師賣保險,養老公寓的規劃師賣房子,還有一些賣旅游產品與保健品。”近日,媒體調查發現,伴隨銀發經濟快速發展,養老規劃師、養老經紀人等崗位陸續出現。但是,這些崗位并沒有明確定義,工作內容五花八門,很多甚至與養老沒有直接關系。
養老大事值得出謀劃策
從需求端看,養老這件事確實值得出謀劃策。如今,養老服務趨于多元化。對有一定經濟條件的消費群體而言,將養老交給專業的人負責,制定個性化的養老方案,不失為一種選擇。當然,除了居家養老,社區和機構的養老服務也離不開這類專業人才。
然而,在現實操作中,一些人利用“養老規劃師”的名義,將健康管理變成給老人推銷高價醫療器械,將財務優化變成誘導老人購買理財產品,而所謂的宜居養老模式,也成了向老人銷售養老公寓的房產。這些行為不僅沒有合理規劃老年人的健康和財務,甚至可能會侵害他們的合法權益,給本應充滿活力的養老規劃行業帶來了負面影響。
明確養老規劃師新職業的價值
分工明確、操作規范的新職業會給市場帶來新的活力,但概念模糊、服務不清的新職業新崗位卻很可能衍生亂象。許多老年人由于不熟悉互聯網,無法深入了解隱藏在天花亂墜話術背后的真相,很容易成為被騙術圍獵的對象。此外,魚龍混雜的養老規劃行業現狀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消費者的信任,也很難實現專業化,這些都極大地阻礙了行業發展。
真正的養老規劃應當是“時間推演”和“資源拼圖”,而非簡單的產品推銷。當前,銷售型規劃師推銷產品,本質是渠道分銷的末端節點;而服務型規劃師則通過探訪機構、評估適老化改造方案等充當客戶與養老資源的“適配器”。后者顯然更貼合這一職業的真正價值,即將養老焦慮轉化為可執行的生活方案。
養老規劃師應“助老”而不是“坑老”
眼下,對養老規劃師發展的異化開展治理,顯然不應停留在打擊詐騙、規范招聘信息等層面,重構養老服務利益分配機制才是重點。具體而言,可通過公共信息平臺降低信息不對稱。同時,推動養老產業鏈從“產品中心”轉向“方案中心”,將以客戶滿意度、需求覆蓋度等服務為導向的考核體系代替以銷售額為導向的考核體系,引導從業者從銷售型人員向服務型人員轉變。
在養老規劃行業發展過程中,有關部門有必要引導相關從業者建立標準化的服務流程和專業化的服務體系。行業協會、養老機構不妨也利用自身優勢搭建信息平臺、整合數據資源,為公眾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務,促進行業的透明化和規范化。總之,讓一項新的養老服務“助老”不“坑老”,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以上綜合工人日報、光明網、南方日報、紅網)
V視角:
@蛋黃派融進心里:不如讓人工智能直接規劃。
@康加快樂加成長:養老規劃師,我看得先培訓拿證上崗。
@Channy:就是賣保險的,打著養老的旗號騙錢。
@萌萌噠紅色小象:希望養老規劃師能給老年人提供更多新的優質服務。
中國經濟網編后語:
一個合格的養老規劃師,應當為老年群體提供專業的養老“規劃”,而不是利用“規劃師”的名義“賣保險、賣保健品”,更不能對老年人進行“圍獵”。目前來看,市面上形形色色的養老規劃師尚無統一定義和準入標準,相關行業規范也尚未成熟。對此,一方面要加強監管,另一方面及時引導從業者行為,推動行業整體有序發展,如此,才能真正托起老年人晚年幸福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