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現,內蒙古草原揭開面紗。
碧空如洗,綠野無垠,羊群如云,駿馬踏風,天地自成畫卷。
這片豐饒之地盛產奶香醇厚的乳品、鮮嫩肥美的牛羊肉,馬頭琴聲與蒼勁長調在風中交織,潔白的哈達和熾烈的奶酒傳遞著草原溫度。
壯闊的天地、豐沛的物產、豪邁的民風,共同書寫著千年草原傳說,也在每一位旅人的靈魂深處,種下“此生必赴”的執念。
呼倫貝爾草原(攝影:郭偉忠)
01
“種草”草原——因為它視覺震撼的生態引力
內蒙古高原,北起呼倫貝爾高原,經錫林郭勒高原、烏蘭察布高原和鄂爾多斯高原,抵達黃土高原的西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跨越干濕環境梯度,是溫帶草原生長的樂園,擁有綿延2500千米、寬600千米以上的草原景觀,總面積約87萬平方千米。
呼倫貝爾草原上的牧群(攝影:邱會寧)
這片承載著中國30%的草場資源的絕美圣地上,孕育了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科爾沁草原、烏蘭布統草原、鄂爾多斯草原和貢格爾草原等多個著名草原。
呼倫貝爾伊敏河(攝影:任兆利)
呼倫貝爾草原 是內蒙古最著名的草原,位于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總面積約為10萬平方千米,被列為世界四大草原之一。呼倫貝爾草原的天然草場面積占80%,是內蒙古草原中草場質量最好、風光最絢爛的草原。這里牧草肥厚茂盛,被譽為“牧草王國”。草原上有上千條交錯的河流和幾百個湖泊,其中莫爾格勒河因河道蜿蜒曲折被稱為“天下第一曲水”,夏季雨后草浪與河灣相映成趣,美不勝收。
錫林郭勒盟草原上奔馳的馬群(攝影:色勒扎布)
錫林郭勒草原 位于錫林郭勒盟境內,具有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沙地植被等草原類型,有著“草原天堂”的美譽。除了“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闊美意境,我們還能在錫林郭勒草原上體會到歷史的厚重。這里保存著青銅器時代的洪格爾巖畫、世界著名的元上都遺址、被稱為“金長城”的金界壕等不少古跡。
素有“天邊草原”美譽的烏拉蓋草原(來源:2025年內蒙古自治區區情手冊)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狼圖騰》的草原取景地就是錫林郭勒盟的烏拉蓋草原。網友形容影片“每一幀都是油畫”,草原綠浪、九曲天河、雪地狼群等場景絕對堪稱“草原版IMAX”。
科爾沁草原 位于內蒙古東部??茽柷卟菰赜蜻|闊,水草豐美,這里馴養的科爾沁紅牛、興安細毛羊譽滿全球。科爾沁草原是孝莊文皇后的出生地, 有達爾罕親王府、大青溝、珠日河草原旅游區等景點,現存遼代古城、金代界壕、科爾沁十旗會盟地舊址、博王府等古跡。
內蒙古東部科爾沁草原(攝影:王金)
烏蘭布統草原 位于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西南部,這里森林和草原并存,樹林里百花競放,四季皆宜,處處皆景,既具有南方優雅 秀麗 的陰柔,又具有北方粗獷雄渾的陽剛,是天然的風光畫廊。清代為皇家木蘭圍場核心區。被譽為“草原電影城”,《康熙王朝》《還珠格格》《漢武大帝》等60余部影視劇在此取景。
烏蘭察布黃花溝繁花似錦
內蒙古的草原,以蒼穹為畫框,初春嫩綠的嫵媚、盛夏濃綠的生機、晚秋金黃的殷實、隆冬銀白的高傲,在經緯線上暈染出永不卡頓的4K動態壁紙。
為著它美麗的樣子而著迷,眼睛自然是“不得不愛”。
于是,“此生必赴”的執念之“草”,便這樣深深地扎根在人們的心田。
02
“種草”草原——因為它物產豐饒的生存基因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敕勒歌》不僅描繪了內蒙古草原的遼闊壯美,更勾勒出游牧文明的基因密碼。
如今的敕勒川大地,既延續著“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生態本底,更在現代化畜牧業轉型中譜寫著高質量發展新篇。
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牛羊在悠閑地漫步(攝影:王鈺)
截至2024年,內蒙古主要肉類產量達300.8萬噸,牛羊肉產量繼續穩居全國第一,鞏固了國家“肉庫”地位;牛奶產量776.7萬噸,規模以上乳制品產量達461.9萬噸,連續3年保持全國首位,乳業全產業鏈產值達2500億元,占全國乳制品產量的1/6以上,仍是“中國奶罐”核心產區……
內蒙古草原,以中草藥滋養的天然草場與礦泉水灌溉的豐美牧草孕育出的黃金畜群,成就了國家“肉庫”“奶罐”的硬核實力。
在特色畜種培育方面,西門塔爾牛、三河牛等優質品種撐起畜牧業脊梁。西門塔爾牛作為乳肉兼用型良種,成年公牛體重可達1200公斤,母牛年均產奶量達4000公斤,其鮮紅的毛色與草原相映成趣,成為牧民增收的“黃金?!?。三河牛以耐寒耐粗飼著稱,乳脂率達4.2%,在呼倫貝爾地區形成規?;B殖集群,存欄量超8.5萬頭。科爾沁牛與草原紅牛則展現了本土化改良的智慧,前者通過級進雜交培育出年均產奶3200公斤的乳肉兼用品種,后者在赤峰草原上以4%的高乳脂率鑄就“中國草原紅牛”品牌。
羊產業同樣璀璨,蒙古羊、烏珠穆沁羊和蘇尼特羊構成“草原羊肉三劍客”,其中烏珠穆沁羊以肌間脂肪分布均勻著稱,年出欄量逾200萬只,支撐起錫林郭勒草原的“中國生態羊都”建設。
阿爾巴斯山羊(攝影:陸宇堃)
除了明星羊種,各地區也都有自己的“心上羊”。
呼倫貝爾羊,作為草原的健身狂魔,每天“暴走”10公里,輕松拿捏“馬甲線”,主打的就是一個肉質緊實;阿爾巴斯白絨山羊,羊中的“六邊形戰士”。自帶高定羊絨衫,山羊肉界的愛馬仕,清水煮都奶香暴擊,直接顛覆你對山羊肉的認知;此外,還有巴美羊、杜蒙羊、杜泊羊、察哈爾羊等,也都各自“稱霸”一方。
內蒙古草原,“羊味”十足
呼倫貝爾的蒙古族聚餐,羊肉一定是主菜(攝影:笑飛雪)
原材料這么好,成就的美食自然少不了。
手把肉 以草原散養的羔羊為原料,僅用清水烹煮便肉質鮮嫩、毫無膻味,體現了“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樸素的烹飪方式”的草原智慧;烤全羊作為蒙古族宴席之尊,傳承著游牧民族對自然的敬畏——金黃酥脆的外皮下,羊肉浸潤著苜蓿與羊草的清香;還有羊肉燒麥、羊雜湯、風干羊肉粥、吃起來哏啾啾的肚包肉……
烤全羊,內蒙古待客的最高規格
除了肉外,各類奶制品也是草原飲食的精華,察干伊德(白食)包含胡乳達(奶豆腐)、烏日莫(奶皮子)等數十種品類,巴爾虎牧民將酸奶制成可保存數月的奶干,既能佐奶茶,又可煮入肉湯,在游牧生活中完美平衡營養與便攜。
全羊宴,內蒙古人最為隆重的餐飲儀式之一(攝影:吳學文)
這些美食不僅是味覺享受,更承載著草原民族與自然共生的生存智慧,成為“從牧場到餐桌”的鮮活文化符號。
花樣繁多的奶制品
草原風味十足的馬背奶干(來源:視覺中國)
為著它醇香的味道而著迷,嘴巴自然是“垂涎欲滴”。
舌尖上的草原味道
“種草”!舌尖上的草原,愛就對了。
03
“種草”草原——因為它情感共鳴的文化磁場
草原,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庫,歷久彌新的精神原鄉。
每個中國人心中似乎都有著草原夢或者草原情結,不管他是否來過草原,關于草原的詩篇和音樂都能帶來無限的遐想。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風吹綠草遍地花……”“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揮動鞭兒響四方,百鳥齊飛翔……”以內蒙古草原為藍本,名歌金曲層出不窮、經久不衰。
音樂的魅力,不僅能穿透時空的阻隔,更可以打破語言文化的障礙,實現心靈的溝通。作為中華音樂大家庭的重要一員,草原歌曲不僅活躍在大大小小的舞臺上,更融入了全國人民的生活中。
站在草原上,有風的時候,把嘴張開,變換口型,你就能聽到那種“呼——”的聲音。草原上蒙古人在游獵和馴化五畜時,學會了與動物說話,與風聊天。像風吹過大地,像水跳下山崖,像野狼嗥叫,像駿馬嘶鳴。呼麥,就誕生在這里。
呼麥是蒙古族的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歌唱方式,一名演唱者的歌喉可以同時唱出兩個、三個甚至更多高低不同的旋律,是世界上頗為少見的“喉音藝術”,被譽為“蒙古族民間音樂的活化石”。
在內蒙古的草原上,你一定聽說過這支“響當當”的隊伍——烏蘭牧騎,他們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將創作基因植根于牧民生活,將擠奶、打草、剪羊毛等日常勞作提煉為《擠奶舞》《打草舞》等經典作品,以“帶著露珠泥土味”的表演讓牧民倍感親切。他們的舞臺從不設限,從蒙古包旁的即興演出,到北京太古里的快閃表演,從傳統的安代舞,到融合現代聲光電的情景歌舞劇《草原上的烏蘭牧騎》,他們既守護非遺精髓,又擁抱時代潮流。
紅色文藝輕騎兵(攝影:吳建軍)
從“紅色嫩芽”到“文藝旗幟”,烏蘭牧騎不僅是內蒙古的文化瑰寶,更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文藝“為人民而創作”的永恒注解。
為了挖掘、整合草原文化,展示草原的魅力,從2004年起,中國·內蒙古國際草原文化節每年如期舉辦。內蒙古的12個盟市,紛紛打出自己的文化品牌,不同特色的文化盛宴,如遼闊的歷史文化畫卷,在藍天白云間,展示著草原文化的絢麗多姿、萬種風情。
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夏季那達慕(攝影:寶音)
說到風情萬種的草原,繞不開草原上的“狂歡節”——那達慕。那達慕,蒙古語意為“娛樂、游戲”,過去人們在大會上舉行儀式祈禱豐收,消災解難,現在大會的主要內容為摔跤、騎馬,射箭、套馬、馬球等各種傳統活動,有的地方也會舉辦籃球、田徑等體育比賽。夜幕降臨時,人們還會圍著篝火載歌載舞,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
“種草”!萬種風情的它,愛就對了。
04
“種草”草原—— 因為它超越時空的精神共情
若說草原有記憶,內蒙古的綠浪里鐫刻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史詩——既是生命接力的溫柔港灣,也是叩問蒼穹的硬核起點。
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新中國遭遇嚴重自然災害,大批南方孤兒面臨營養不足的危機。在這個關頭,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主動向中央請纓,本著“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的原則,將三千孤兒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給淳樸善良的牧民們收養。這些孤兒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國家的孩子”。
三千孤兒入內蒙(來源:人民日報)
19歲牧民都貴瑪獨自照料28名孤兒,無一人夭折,成為“人民楷模”的典型代表。
“三千孤兒入內蒙” 這場跨越地域與血緣的生命接力,讓草原的胸懷化作永不干涸的母乳,源源不斷地滋養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系。
東風航天城
赴九天,問蒼穹!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領命出征。
當東風航天城的發射塔架刺破蒼穹,也許還有人不知道,這片“星辰起航地”曾是內蒙古額濟納旗牧民世代棲居的豐美牧場。
1958年,因東風航天城建設需求,深明大義、顧全大局的額濟納旗各族干部群眾為了國家的利益,立即趕著自己的牲畜,離開了 世代繁衍生息的草場 ,在12年間三遷旗府,向北部荒漠地區遷移140多公里,將6萬平方公里故土,作為基地的建設用地獻給祖國的航天夢,譜寫了“最好牧場為航天”的歷史佳話。
東風著陸場
從三千孤兒與草原母親的命運交織,到牧民勒勒車讓道火箭發射塔,這片土地用最質樸的深情詮釋了何為“家國同構”的至高浪漫。
草原有愛,你又如何可能不愛?
草原之美,名揚天下。當眼睛沉醉于呼倫貝爾的綠浪與錫林郭勒的云影,舌尖品鑒著手把肉的醇香與奶皮子的甘甜,耳畔回響著長調的蒼茫與呼麥的渾厚,心中激蕩著大愛……
牧馬歸來(攝影:通拉嘎)
這片土地正在教會我們:真正的“種草”,不僅是視覺的驚艷與味蕾的淪陷,更是靈魂對自由、對純粹的向往。
內蒙古歡迎你?。〝z影:寶音)
一生中,總有一個夏天要留給內蒙古。
內蒙古草原,也就是這樣打破感官,在每個人的 心田種下“此生必赴” 的渴望——因為愛這樣的草原,就是愛天地有大美的生命力。
來源:實踐融媒,旨在分享不涉及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聲明: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呼倫貝爾發布》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