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奇石收藏的浩瀚長河中,一方產自白龍江的黃蠟石如明珠般璀璨奪目。
它名為《盛世·云紋團花》,既凝聚著自然天工的鬼斧神工,又暗含著陰平古道的蜀道文化。
當目光觸及這塊溫潤如玉的奇石時,仿佛推開一扇通往自然與人文交融之境的蜀道門扉。
這方黃蠟石歷經白龍江千萬年激流的雕琢,石體呈現出天然水沖特有的飽滿圓潤。
流水如刀,在石表刻下細膩的波紋,石膚光滑如綢,觸手生溫。
石形輪廓流暢,無棱無角,恰似天降之玉,渾厚中透著靈秀圓潤。
這種“水沖石”的獨特形態,在蜀道石文化中素有“圓融通達”的寓意,象征著天地造化與和諧共生的哲學理念。
最令人稱絕的是石體色彩與紋理的奇妙組合。
整石以明黃為底,恰似蜀地秋日稻穗的金芒,其間穿插著蜿蜒流轉的朱砂紅紋,猶如云霞漫卷天際,又似蜀錦上綻放的纏枝紋樣。
細觀之,這些紅色紋理并非雜亂無章,而是由急流沖刷中礦物質自然沉積形成,呈現出“云紋團花”的瑰麗圖案。
這種天然形成的紋理藝術,在蜀道石文化中被稱為“水寫天書”,古人常以石紋占卜吉兇,今人則視其為大自然饋贈的抽象畫卷。
在石體中心留白處,一只栩栩如生的“旺財”悄然昂首翹尾。
其形似犬非犬,雙目炯炯有神,尾似流云輕揚,四肢蓄勢待發,仿佛隨時會從石中躍出。
這種“象形與畫面”在蜀道文化中極為罕見,民間相傳此乃“天賜祥瑞”,旺財紋飾更是蜀地百姓祈求富貴吉祥的具象表達。
石中旺財與云紋團花相映成趣,既增添了石頭的靈動之氣,又深化了其文化內涵,恰似一幅凝固的民俗風情畫。
這方黃蠟石不僅是自然奇觀的縮影,更是蜀道文化的精神載體。
蜀道自古以險峻著稱,李白曾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而白龍江的激流正是蜀道精神的具象化“奔涌不息,百折不回”。
奇石歷經激流沖刷而愈顯溫潤,恰似蜀人在險峻環境中錘煉出的堅韌品格。
同時,石中旺財與云紋團花所蘊含的吉祥寓意,與蜀地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緊密相連。
這種“天人合一”的審美理念,不僅在奇石中得到了完美詮釋,也在杜甫的蜀道行詩“蜀道多早花,江間饒奇石”中得到文化滋養。
從美學視角審視,奇石“盛世·云紋團花”呈現出多元藝術特質。
其形如太極渾圓,暗合東方哲學;其色如蜀錦斑斕,彰顯地域特色;其紋如天書詭譎,激發無限想象;其象如生靈躍動,傳遞生命活力。
這種多維度的藝術表達,使奇石超越了單純的觀賞價值,成為連接自然與人文的橋梁。
在當代賞石文化中,它既是傳統美學的傳承,又是創新審美的突破。
奇石收藏講究“質、形、色、紋、韻”五要素,此石五彩皆備。
其稀有性體現在黃蠟石本已難得,兼具象形畫面與紋飾者更是鳳毛麟角。
加之蜀道文化賦予的獨特內涵,使其成為不可復制的地質文化符號。
置于案頭,可賞天工之美;置于廳堂,可納祥瑞之氣;置于展館,可傳文化之魂。
正如古人所言:“石不能言最可人”,在這方奇石中,我們觸摸到的是自然之偉力,感悟到的是文化之深韻。
一方奇石,一隅天地。當奇石“盛世·云紋團花”靜靜陳列時,它講述的不僅是白龍江的奔涌故事,更是蜀道文化的地質回響。
在這方被時光雕琢的奇石里,自然之美與人文精神水乳交融,共同譜寫出一曲跨越時空的蜀道奇石文化樂章。
點擊頭像關注我,分享更多奇石精彩內容。
上一篇:【奇石收藏:最大的梗“石頭陣”非遺文化誓與石陣共存 - 今日頭條】https://m.toutiao.com/is/1zdQ13OE_ak/
下一篇:【賞石藝術––奇石是魔怔還是臆想? - 今日頭條】https://m.toutiao.com/is/PdoMQ8AdWpE/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