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薛有龍:山鄉教育的堅守者
張藎文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胡明寶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剛越過山巒,薛有龍就已經站在郭家溝中學的操場上,注視著晨霧中逐漸清晰的身影——43名高矮不一的孩子列成整齊的隊列,迎著朝陽向前奔跑。
今年47歲的薛有龍是陜西省榆林市吳堡縣郭家溝中學的校長。2002年,剛從榆林學院畢業的薛有龍懷著一腔熱血,毅然選擇回到家鄉,扎根鄉村教育。他秉持著“教有涯,學無涯”的教學理念,刻苦鉆研業務能力,工作之余不斷“充電”,漸漸成為遠近聞名的老師,獲得了家長的好評和學生的愛戴,被授予“榆林市名師”“陜西省中小學教學能手”等榮譽稱號。
3年前,薛有龍又一次來到人生的轉折點。從一線教師到“一校之長”,再次站在郭家溝中學這片熟悉的土地上,他面對的不只是角色的轉變,還有棘手的現狀——城鎮化大潮的沖擊下,學校生源逐年流失,繼而引發師資薄弱、設施落后、教學質量下降等一系列問題,而這些問題又進一步堅定了家長們“教育移民”的決心。短短數年,在校生從1860人銳減到19人。
破解學校困境從何入手?孩子們的出路又在何方?是甘于現狀,還是放手一搏?內心那份沉甸甸的使命感,讓薛有龍下定決心拒絕“躺平”,通過長期的思索,他給自己確立了“三步走”的目標:做有意思的事,做有意義的事,做有價值的事。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對薛有龍來說,最有意思的事莫過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我們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和困難家庭學生,家最遠的距離學校10多公里,周末往返困難不說,甚至沒家長做飯,更談不上作業輔導、安全保障。”薛有龍說。
家庭教育缺失的,學校教育來補齊。薛有龍帶頭考察調研,案頭一本本厚重的筆記記錄著探索之路。在全校師生的努力下,“周末全托服務”新鮮出爐: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聯系卡制度,建立健全“留守兒童”談心制度,做到學習上優先輔導、生活上優先照顧、周末全托服務,9名教師組成了“周末家長團”,全年無休的守護,為這些山里娃建起了第二個“家”。消息傳開來,家長們非常支持,學生人數翻了一番,增加到43人。
“父親常年在外打工,我周末回家后要么是和大伯一起放羊,要么就是在家玩手機,也不看書學習。周末留校后,我可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學習上,還有老師和同學們的陪伴。”郭家溝中學二年級學生宋同學說。
和宋同學同級的周同學是重度“手機控”,他抵觸到校上課,沉迷于網絡世界。如何讓學校生活變得充實有趣,把學生們的注意力從虛擬空間拉回到現實世界,成了薛有龍心中最有意義的事。
結合學校實際,充分挖掘校內外資源,傳承本土非遺文化,武術、輪滑、捏燕燕、大秧歌……一個個特色社團讓孩子們的課余生活多姿多彩,幾年堅持下來,社團活動成績喜人,尤其是武術社團,在省市武術大賽中,孩子們獲得各類獎項達20余個。2024年,東京殘奧會乒乓球團體金牌、巴黎殘奧會乒乓球混雙銀牌獲得者彭偉楠一行受邀來校開展公益活動,冠軍哥哥以身說法,幫助孩子們養成自尊、自立、勇毅、向上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現在AI技術正當時,我計劃把AI技術植入學校教學中,讓學生們與時俱進,不做時代的落伍者。”談起對學校未來的展望,薛有龍嚴肅的臉上浮現笑意。他正在做一件有價值的事,讓郭家溝中學成為一所有愛心、有溫度、有未來的學校。
來源:農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