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個罰單背后的灰色產業鏈。
《中國化妝品》雜志 | 杜飛
2025年4月中旬,廣州市花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的一則行政處罰決定書,讓化妝品行業的“隱秘角落”再次浮出水面。
根據處罰信息,廣州珍顏堂醫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予以行政處罰曾提供2kg料體和1kg卷膜給李茂明(未取得化妝品生產許可)并委托李茂明灌包生產涉案“水植莎煥顏瑩潤植萃水(標稱限用日期:20261103,備案人/生產企業:廣州珍顏堂醫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凈含量:5g)”400包,該公司被罰款5萬元。
在近兩年的監管部門行政處罰信息中,“李茂明”的名字已多次出現,成為美妝行業“地下灌裝”產業鏈的一個縮影。
多家化妝品企業VS一個“代工黑戶”
栽在該無資質個人身上的企業不只一家。
2024年12月1日,廣州中櫻化妝品有限公司因私自將受委托的30萬條原料灌裝工序生產訂單(YESSCA睡眠面膜),委托給了未取得相應化妝品生產許可的個人(李茂明)進行灌裝,被監管部門合計罰沒款約44萬元。
委托人廣州誘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雖曾明確表示“對于中櫻公司擅自將其委托生產的產品委托給不具備生產資質的工廠(李某明)生產的行為毫不知情”,依舊因“未對被委托方的生產活動監督”被廣州市白云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予以7.22萬元的罰款。
2024年11月,廣州雨蝶化妝品有限公司被合計罰沒近37萬元。該公司生產了754kg“晶珠本草○R沙棘舒緩睡眠面膜”半成品,后將半成品發往李茂明處,在未取得相應化妝品生產許可的情況下進行灌裝加工。收到李完成的151500包(規格:5g)小包裝產品后將4965盒成品再運回本廠址組裝生產。
據《中國化妝品》雜志查找整理,在李茂明所在地址完成灌包的公司還有廣州諾德麗詩化妝品有限公司(于2024年7月1日被罰沒12.3萬元)、廣州樂蜂化妝品有限公司(于2024年5月13日被罰沒10.5萬元)、廣州盛欣化妝品有限公司(于2024年6月11日被罰沒12.8萬元)等,罰款數額均超10萬元。
這些案例的共同點是,化妝品企業本身具備生產合法資質,卻因為趕工期、節省成本或不具備某環節(如灌裝)的資質,而將生產環節部分外包給無證作坊,最終因質量問題或監管抽查而“暴雷”。
鋌而走險的生意經:
無證灌裝為何屢禁不止?
“李茂明”并非某個特定人物,而是化妝品行業無證灌裝作坊的典型代表,他們通常藏身于城中村、郊區民房或臨時倉庫,以極低的價格承接品牌方的灌裝、分裝業務。
既然正規企業擁有生產資質,為何還要冒險找“李茂明”們代工?核心原因可歸納為三點:
1. 成本壓縮。正規化妝品灌裝需符合GMP(良好生產規范)車間標準,環境控制、人工、設備維護等成本較高。而無證作坊省去了環境監測、人員培訓、合規備案等環節,報價往往只有正規工廠的幾分之一。例如,上述公司之一委托李茂明灌裝的精華霜、精華液與素顏霜,行政處罰信息中顯示,李所收加工費平均為0.038元/包,灌裝163278包的加工費實為6204.5元,成本不可謂不低。
2.規避費用與流程。現行化妝品管理制度下,一些化妝品企業為了利益鉆備案制漏洞,備案時送檢合格樣品的檢測報告獲得批號后,量產時卻偷工減料或違規外包,實際生產環節監督薄弱。正規受托企業需定期接受藥監部門檢查(如飛行檢查),委托無證方則可以逃避這些流程,減少合規支出。
3. 趕工催生“灰色操作”。直播電商、社交平臺種草等模式要求品牌快速響應市場需求,但正規工廠排產周期通常較長。為應對節日檔期或促銷節點造成的臨時性訂單暴增情況,部分品牌選擇“靈活代工”——找無證作坊加急生產。
來源于行政處罰決定信息中的非法灌裝地址/百度地圖
誰在付出代價?
一條灰色產業鏈的三重反噬
在化妝品行業,這種“合法備案+非法灌裝”的分段生產模式,短期看似有利可圖,長期卻對行業生態造成深遠破壞。
(1) 企業層面:罰金、品牌聲譽雙殺
近兩年間,在李茂明處非法灌裝的企業被予以行政處罰金額普遍在5萬到45萬元間,且可能面臨產品召回、庫存銷毀等額外損失,可謂得不償失。而案件一旦被曝光,消費者對企業和相關品牌的信任度驟降。
(2) 行業層面:劣幣驅逐良幣
合規工廠因成本高、周期長,加工成本與“黑作坊”相比更高,部分企業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在國貨美妝逐漸向高端市場邁進的當下,此類負面事件更會致使消費者對國產化妝品質量存疑,加劇市場信任危機;而長期價格戰擠壓利潤空間,企業研發投入受限,難以通過技術升級突破同質化競爭困局,本土品牌高端化進程受阻,中低端市場也面臨份額流失風險。
(3) 消費者層面:安全風險難以預估
化妝品無證灌裝環境差,產品易受污染,微生物超標可能導致皮膚過敏、感染等問題。
而由于分段生產的鏈條不透明,消費者發現問題后,企業常以“假貨”為由推卸責任,維權困難。
CCR觀點:
“李茂明”們的存在,折射出美妝行業高速增長背后的亂象。隨著監管趨嚴,追溯管理強化和消費者認知提升,依賴地下代工的模式注定不可持續。
品牌若想長遠發展,必須建立透明可控的供應鏈,否則等待它們的不會是“節省的成本”,而是更高的違規代價和市場淘汰。畢竟,在化妝品行業,信任一旦崩塌,重建的難度遠超想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