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4月27日訊 4月24日,《中國文化遺產領域英文譯寫規范》《本地化業務術語》《醫療衛生公示語英文譯寫規范》《全國翻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實習基地評估規范》《全國翻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行業兼職導師基本要求》等5項翻譯行業團體標準在2025中國翻譯協會年會上發布。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王劍輝接受采訪(孫駿 攝)
其中,《中國文化遺產領域英文譯寫規范》由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后稱中譯公司)牽頭起草,其內容涵蓋歷史背景信息,古墓、遺址和建筑群,博物館藏品等多個文化遺產相關領域,基于中國文化遺產領域國際傳播的實際需求,旨在提升中國文化遺產領域英文譯寫的一致性與專業性,增進國外受眾對中華文化的理解。
標準化建設是國家翻譯能力建設中的一項重點工程,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基礎性工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年會期間,中國網對中譯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王劍輝進行了專訪,就翻譯標準制定與《中國文化遺產領域英文譯寫規范》出臺的重要意義進行了交流分享。
關于翻譯標準制定的重要性及其對行業發展的積極作用,王劍輝這樣概括:一是能夠有力提升我國翻譯服務的整體質量和國際競爭力;二是引領翻譯行業規范化發展,提升國家語言服務能力,強化中國話語體系建設;三是保障重大國際活動和“走出去”戰略的高質量實施,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堅實的語言保障和翻譯支撐。
王劍輝表示,中譯公司積極倡導并組織編制《中國文化遺產領域英文譯寫規范》體現了公司在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力與影響力中的責任擔當。語言標準化建設有助于確保中國文化符號和概念的準確對外傳播,提升了傳播的專業化水平,使中國文化能以更恰當的語言和表達方式融入全球傳播體系,彰顯了中國文化自信與開放包容的胸襟。通過語言標準化,中國文化不僅能“被看見”,更能“被理解”,真正實現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據王劍輝介紹,自成立以來,中譯公司在推動中國翻譯業從無標準到有標準、從行業自律到規范管理的歷史性跨越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倡導、組織并參與了中國翻譯界最早的三部國家標準《翻譯服務規范 第1部分:筆譯》《翻譯服務譯文質量要求》《翻譯服務規范第2部分:口譯》的起草和制訂工作。2006年,為迎接北京奧運會,組織并參與制定了北京市地方標準《公共場所雙語標識英文譯法》,成為全國首部公共服務領域雙語標識標準。自2016年起,參與中國翻譯協會《翻譯服務筆譯服務要求》等7部團體標準和行業規范的制訂工作,是《翻譯服務——機器翻譯輸出的譯后編輯——要求》等4部國家標準的核心起草單位。
據介紹,中譯公司的前身是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時成立的“聯合國資料小組”,翻譯了聯合國大量歷史積壓文獻資料,后于1979年成立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成立至今,公司有20余位翻譯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49位被中國譯協授予“資深翻譯家”稱號。近年來,為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北京冬奧會、哈爾濱亞冬會等國家重大活動提供翻譯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