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旅開展海上訓練。本報特約通訊員 張 毛攝
暮春時節,陸軍某旅訓練場上戰車轟鳴、硝煙彌漫。“‘敵’多股兵力正在集結……”接到無人機分隊回傳的畫面,該旅榴炮分隊官兵迅速占領陣位,同步將戰場信息傳輸給主攻分隊。
收到信息后,主攻分隊精準把握時機,向“敵”目標發起攻擊。隨著火炮“怒吼”,“敵”陣地被成功摧毀,一場多兵種協同對抗訓練結束。
現場導調員、該旅某營干部劉大川介紹,此次訓練,無論是人員、裝備,還是用時、規模,均較以往明顯縮減,取得的訓練效果卻好于以往。
說話間,劉大川拿出一份近期組織協同訓練的評估報告:紅方計劃協同5次、火力打擊3次、臨機偵察2次。報告內容簡潔明了,但訓練課目豐富、目標指向明確。
“從‘要素齊全’的力量對抗到‘短小精悍’的小型訓練,改變的不僅是外在的表現形式,更是深層的思維模式。”談及這一話題,劉大川講起此前的一段經歷。
去年,劉大川所在營與兄弟單位展開一場實戰背景下的合成編組對抗訓練。作為紅方,該營前期開展了扎實的基礎訓練和多兵種戰術訓練,對抗訓練中又配屬了多支兵種分隊,他感到“勝券在握”。
然而,訓練開始不久,接連出現的特情給了他當頭一棒:偵察分隊未同步分傳信息,導致側翼攻擊分隊陷入包圍圈;防化分隊處置“毒劑”沾染不及時,造成非戰斗減員……
訓練結束,劉大川和兄弟單位的指揮員復盤發現,無論是作戰計劃還是戰術布置,紅方都沒有明顯疏漏和錯誤,但“痛點”格外明顯——兵種間的協同效果低于預期。
“旅隊注重利用野外駐訓、大項任務等時機檢驗提升合成訓練水平,但協同的‘觸角’主要集中在營以上戰術指揮層面。”劉大川坦言,每次組織合成訓練,機關都會制訂下發訓練方案,基層官兵習慣按照上級指令“一步一動”。時間一長,不少官兵覺得,合成訓練是“營以上指揮員的事”。
“被方案‘束縛’只是表面,合成訓練的‘形’與合成思維的‘神’發生偏離才是根本原因。”劉大川告訴筆者,合成訓練作為一體化聯合作戰能力生成的重要環節,其訓練目的就是打通“聯”的關節要害、生成“合”的關鍵能力。
“要推動合成訓練向‘形神兼備’轉變,必須打破固有思維,讓體系末端的官兵立足戰位、同頻共振,著力提升聯合作戰中的‘末端能力’。”該旅領導介紹,他們經過深入調研,決定以班組、分隊為訓練主體,采取縮減訓練規模、增加訓練頻次等方式,下功夫磨礪基層分隊作戰能力,讓協同思維融入官兵訓練日常。
實踐中,該旅在班、排、連戰術訓練中融入合成要素,以“小規模合成”彌補合成訓練在基層分隊的“差值”;緊貼使命任務設置作戰背景,瞄準短板弱項,常態搭建協同戰術訓練平臺;通過兵棋推演、技戰術考核、背靠背對抗等方式,不斷提升不同兵種間的默契度。
“迅速處理偵察情報信息”“請求無人機分隊支援”“向陸航配屬力量通報戰場態勢”……走進該旅訓練專修室,一場“破襲戰斗”在某連排長劉禹的指揮下火熱展開。隨著一連串指令下達,各戰位官兵聞令而動、密切協同,成功破襲“敵”要害目標。
訓練結束,劉禹帶領戰士們共同復盤,圍繞兵力分配、火力運用等情況展開深入研討,并結合自身體會對分隊有效融入體系鏈路提出意見建議,為下一步改進訓練提供參考借鑒。
“戰場協同向末端‘下沉’,不僅提高了部隊一線自主協同能力,更從思維層面改變了官兵的思想認識,為深化合成訓練打造新的增長點。”該旅作訓科崔科長說。
“聯”至基層,“合”到個人,推動部隊戰斗力有效提升。不久前,該旅某連利用戰術訓練時機,聯合友鄰單位組織一場山地進攻訓練,裝甲步兵排、支援保障組和火力分隊混合編組,打通作戰、支援、保障多要素協同鏈路。
“前方發現‘混合雷場’”“戰車‘受損’,急需搶修”……面對接連不斷的特情,各分隊參訓官兵協同配合,妥善處置各類突發情況,圓滿完成任務。走下訓練場,一名戰士感慨地說:“新的訓練模式讓我們認識到,合成訓練是‘每個人的事’。”
該旅領導介紹,下一步,他們將通過科技手段提升練兵質效,不斷推動合成訓練走深走實。(張子庚 丁 嚴 本報特約通訊員 張 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