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段祿定的人生充滿傳奇色彩。這個普通農家子弟歷經戰火淬煉,最終成長為共和國將領。據戰友回憶,他作戰勇猛如虎,沖鋒時勢不可擋,敵人聞風喪膽。離休后回歸田園生活,閑暇時舞文弄墨,享受含飴弄孫之樂。
段祿定的軍旅生涯
段祿定1968 年從湖南郴州參軍,從扛槍的小兵一步步干到將軍。他大半輩子都扎根在西南邊疆,在云貴高原和西藏待了整整 42 年。這期間四次參加云南邊境自衛戰,還帶著部隊完成過西藏維穩、汶川地震救災、云貴抗旱這些硬任務,為西南邊防穩定和部隊建設真是操碎了心。
這人就是個閑不住的性子,不管在哪個崗位都像上了發條。戰友們都說他是 "拼命三郎",打仗時沖鋒號一響就往前沖,抗震救災時 61 歲的人了還在廢墟里搬石頭。他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當兵的骨頭是鐵打的,越錘煉越錚亮!"
別看段祿定是個武將,肚子里墨水可不少。打仗間隙他喜歡寫打油詩,在西藏巡邏時還能對著雪山填詞。他寫的 "鐵軍一掃南國寇" 把戰場拼殺的場面寫得活靈活現,"喜見滿眼格桑花" 又把高原的艱苦日子說得跟旅游似的。他創作的《第二故鄉》等歌曲還拿了全國全軍大獎,現在邊防哨所還經常有人唱。
2008 年汶川地震時,段祿定帶著部隊第一個沖進災區。余震不斷的廢墟上,他三天三夜沒合眼,嗓子喊啞了就打手勢指揮。有個戰士看他實在撐不住,偷偷搬了個行軍凳,結果被他一腳踢開:"老百姓還埋在下面,我哪能坐得住!" 那段時間他軍裝就沒干凈過,泥漿血跡糊了滿身,活像個從煤堆里爬出來的。
段祿定退休后的生活
2010年,段祿定從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他不想當清閑老頭,每天早上雷打不動看新聞聯播,看到國際上有啥風吹草動,就在本子上寫寫畫畫。他還經常回老部隊給新兵上課,講當年在西藏巡邏時怎么用雪水煮糌粑,講抗震救災時怎么用雙手扒出被困群眾。講到激動處,他會突然站起來吼一嗓子軍歌,把在場的年輕人震得熱血沸騰。
段祿定常說:"人這一輩子就像棵胡楊樹,根扎得越深,活得越精神。" 晚年的他雖然頭發花白,但腰板挺得比年輕人還直,說話還是帶著當年帶兵的那股子沖勁。認識他的人都說,這個老將軍啊,就是塊永遠燒不化的鋼。
平日里,段祿定除了保持在軍營時的高標準外,娛樂時間他通常喜歡舞文弄墨。據說,他每天的日子過得挺自在,看看書、寫寫字,還經常把過去打仗的事兒寫成文章。從云南邊境四次參戰的經歷,到在西藏邊防待的十幾年;從帶著部隊抗震救災,到現在退休后的生活,他都一筆一劃記在本子上。
要說起來,段祿定可是正兒八經的湖南郴州農民出身。最高做到西藏軍區政委、成都軍區副政委,還被授予中將軍銜。按理說官不算小了,可在老家親戚眼里,他還是當年那個說話帶湖南口音的泥腿子。跟他聊天從來聽不到官話套話,寫的文章也都是老百姓能聽懂的大實話,連村里的老支書都說:"老段這官當得接地氣,一點架子都沒有。"
段祿定自己也常說:"我就是個山里娃出身,雖說肩膀上扛著將星,可血管里流的還是農民的血。" 他平時最愛穿的就是那件洗得發白的舊軍裝,走在街上跟普通老頭兒沒啥兩樣。有次回老家趕上插秧,他卷起褲腿就下田,插秧的速度比年輕人還快,把圍觀的村民都看樂了。
段祿定最放不下的就是當年一起出生入死的戰友。2015 年清明,他帶著全家去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園掃墓。站在戰友墓碑前,這個七尺男兒哭得像個孩子。回來后他寫了首詩:"清明雨時回戰地,碑前再敬半碗酒。" 聽說現在陵園管理處還把這首詩刻在了紀念墻上。
有人問他:"將軍您現在最開心的事兒是啥?" 他嘿嘿一笑:"最開心的就是周末全家聚餐,孫子孫女搶著看我身上的傷疤,讓我講打仗的故事。看著他們活蹦亂跳的樣子,覺得這輩子值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