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4198期
作者 |餐飲老板內參 七飯
本幫面火爆全國,
三四十元一碗面真有市場?
去年年底,內參君報道了滬面進京,熱門榜前三就占了兩個的大熱狀況。(詳見《北京最火面館TOP3,兩個是本幫面館》)彼時,很多人都在討論本幫面的發展前景,是水土不服,還是大展拳腳?
如今,小半年后再觀察看,本幫面的勢頭更進了一步,開始往北京周邊擴展,在北方市場逐漸站穩了腳跟。
如拓展較快的王繁星面館,門店總數已達30多家,布局了北京、河北、河南、山東等北方市場,安徽、浙江、江蘇等地也有門店,拓展區域相連,整體格局呈片狀。
產品層面,主打的是一碗濃油赤醬、澆頭雙拼的本幫拌面,排名第一的蝦仁牛肉拌面為38元,小炒牛肉雞雜拌面在36元,最貴的鱔絲蝦仁拌面為45元,但大部分產品價格控制在40元以下,多為38元或39元。
本幫面之外,還有小籠包、現炒澆頭&小吃、糖水作為補充,人均消費達到了50元左右。
與王繁星面館略有不同的,是之前就報道過的福和面館,上海依舊是品牌大本營,開有9家門店,北京開了3家店,湖南、四川等地也有零星門店分布。
這一品牌的菜單更像是本幫面館的原始形態,蔥烤大排面、蔥油面、雪菜筍絲面……還有豬肝、大腸、雞雜、腰花、牛蛙、蝦仁、鱔絲等各種澆頭,可雙拼,可三拼,價格也從19元一直升到了108元(全家福大碗面),人均也保持在50元左右。
兩個品牌相比,更像是品類升級的一個過程,從原始形態,進化為可復制、可拓展的細分品類。
但圍繞本幫面的北方崛起,仍有很多質疑。如價格,一碗本幫拌面三四十,在當前的餐飲大環境下如何吃得消?
這之前,和府撈面就開始降價,整體價格調整到了16元—29元之間。早些年流行的面館新貴們,如馬記永,一碗蘭州牛肉面的價格差不多在25元。
突破了30元的價格帶,消費者如何心甘情愿的買單?又如何保持品牌的稀缺性,延續大排長隊的盛況?
本幫面崛起背后:
更細分的快餐品類正在“小爆發”
回看王繁星面館的拓展過程,非常克制,不少城市僅布局了一兩家店,且都在城市的核心商圈。如青島的兩家門店,一家在萬象城,另一家在萬象匯,依舊是比較核心的商場。
這樣開店節奏,保證了品牌在當地市場的稀缺性,單店的營業額更集中,更有保證,也能對沖商場更高成本的營運壓力。這樣的節奏,與前幾年馬記永等面館新貴更快速、更密集的開店節奏大不相同。
兩者更大的不同點或許在定位與場景上,王繁星面館所代表的本幫面正預告著休閑餐飲這一更細分的品類,正被餐飲人看見、挖掘。對于本幫面館的品類重做,所帶來的啟發不限于粉面飯之類的快餐,更在于大餐飲。
中國餐飲正從極致性價比的“迷霧”中走出,走向更成熟的狀態,品類越發細分,如米線這個品類,有滿大街開始鋪滿的生燙牛肉米線,也有依舊維持著儀式感的過橋米線,它們形成了這一品類的兩端,各有生存空間。
王繁星面館為代表的本幫面館小爆發,也恰好是品類細分的結果。它與過往開在大街小巷的蘭州拉面不同,不單純為了飽腹,快速解決一餐,而是有所體驗,有了更多品質的追求。
我們或許可以把剛剛冒頭的本幫面館歸到休閑餐廳這一品類中,介于快餐與正餐中間,比快餐有更多價值點,比正餐更有性價比。
這類餐廳在價值疊加上,第一步便是空間體驗的完善,遠超快餐。
與街頭巷尾快餐面店簡單的裝修不同,這一品類多開在商場,且是城市的核心商圈。同時,裝修更具風格化,如王繁星面館,門店中處處可見的畫框,寫著“響油”“濃油赤醬”“本幫”等關鍵詞,加上老海報、老照片,共同訴說品類源頭,從視覺上給人以“正宗”的先入認知。
第二步便是菜品結構的完整,體驗更完善。
對比福和面館和王繁星面館兩者的菜單,前者菜單更原始,與上海本地面館的菜單差別不大,后者菜單更精簡,同時菜單結構更完善。
一碗拌面可以是一個人用餐,一份小籠包便成了分享的鏈接,中式糖水的加入讓體驗更完整。這一套產品組合,也提升了客單價,應對商場高租金帶來的營運壓力。
無獨有偶,內參君之前曾報道過上海鹵肉飯的小爆發也可以歸屬于這一品類。
以阿元來了為例,選址在靜安寺、淮海中路、新天地這些城市核心商圈,空間打造上也是不斷強調品類源頭特色,老郵筒、古早招牌、五月天等藝人的海報等等,營造出文藝且復古的用餐氛圍。
產品結構,是特色鹵肉飯+鹽酥雞等臺式小吃+古早味奶茶,在解決飽腹這一剛需外,消費者還能有放松休閑的用餐體驗。
這一案例和王繁星面館為代表的本幫面崛起一樣,都在證明一個消費需求正以更縱向的角度展開,不再是低價,或者高性價。在吃飽這一需求外,還有更多空間可以挖掘。
“現炒”粉面,
或是下一個餐飲流行趨勢
合眾合創始人姚哲在采訪時提到,拌面與湯面的重點不同,湯面的重點在湯底與面,拌面的重點在澆頭。
王繁星面館有一句slogan,用上海名菜,做中華好面。這一口號的心智傳播,會讓消費者產生一種聯想,現炒澆頭等同于菜,三十多元的雙拼拌面,相當于吃到了兩道菜,這兩道菜還是有地方特色的,更值得了。
姚哲還提到,做有地方特色的細分品類是趨勢,這背后是地方文化的驅動,不管是淄博燒烤還是各種品類,各地都在推自己的特色,來打造自己的品類標簽。王繁星面館便是借助“上海名菜”這一關鍵概念,來提升產品的議價能力。
具有地方特色的現炒澆頭,加面,加粉,都可以延展出新的品類,這是一個可以復制的創新公式。
如方鏟鏟·成都板凳面,在上海布局了四家店,延續了板凳面的特色,標配是一張小圓桌配上小板凳,大家坐在板凳上吃面,墻上寫著“澆頭必須現炒”。產品有回鍋肉面、紅燒牛肉面、泡椒雞胗面……一大碗面,上面都是滿滿的澆頭,幾乎蓋住了面。
再比如,重慶品牌萊得快,最近升級的方向也是澆頭現炒,帶著蒜蓉剁椒豬肝、蒜蓉剁椒腰花等現場澆頭,向杭州等南方市場拓展。
此時,面是配角,具有地方特色的現炒澆頭,在異地他鄉,有了新鮮感,就成了主角。越來越多城市開出了主打地方特色澆頭的粉面館,重慶面或者長沙粉,帶著濃郁的煙火氣在新城市扎根。
需要考量的,是品類與當地口味的契合度。如在本幫面在北方市場初冒頭時,大家都在討論北方消費者能否接受本幫的“濃油赤醬”,但經過了小半年的發展,不少品牌的門店已經在北方市場鋪展開了,也證明了醬香口味的產品在北方市場很有市場。
在未來,我們或許看到的并非是本幫面的大勢崛起,從它的定位來看,并不能像蘭州拉面一樣做的遍地開花,但我們可以期待相同模式下,更具地方特色的細分品類出現,進一步豐富中國餐飲,為不同需求的消費者提供更豐富的產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