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僑網
中國僑網加德滿都4月25日電(崔楠)十年前的今天,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大地劇烈震顫,加德滿都古老的磚墻轟然倒塌。作為那場災難的親歷者,金曉東仍心有余悸。
“當時我走在街上,一瞬間就感覺頭暈。當我意識到地震時,我下意識想跑,卻怎么也跑不起來。周圍的房屋像醉酒一樣不停搖晃,我仿佛成了驚濤駭浪中的一葉孤舟。”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8.1級地震,尼首都加德滿都震感強烈,地震導致尼泊爾境內大量基礎設施和文化古跡損毀。圖為加德滿都一建筑被震塌。符永康 攝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甘達基省廓爾喀縣發生8.1級地震。根據尼泊爾官方統計,地震造成超過9000人遇難、逾2.3萬人受傷,災民達800萬,約占當時尼泊爾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
彼時在尼從事旅游業的金曉東,輾轉于游客聚集的加德滿都泰米爾區和特里布萬國際機場之間,安撫驚魂未定的中國游客,直至三天后才顧上給遠在中國的家人報平安。隨后,他成為中國藍天救援隊的志愿翻譯,一連七天風餐露宿,餓了就以壓縮餅干果腹,一刻不停搶救災民。
這場大地震讓金曉東意識到,在尼華僑華人群體需要一個可以統籌協作、守望互助的組織。災難之后的思考逐漸沉淀為行動,四年后,尼泊爾華僑華人協會正式成立,金曉東出任會長一職。
尼泊爾“4·25”大地震還導致西藏樟木口岸嚴重受損,作為中尼兩國經貿大通道的阿尼哥公路亦隨之中斷,不少前來尼泊爾經商購物、尋醫問診的藏胞因此滯留當地,無法返鄉。
聞訊后,尼泊爾中國西藏書店經理張軍在初步查看書店受損情況后,顧不上散落遍地的書籍,立即趕赴一線,組織滯留藏胞在加德滿都斯瓦揚布納特寺(猴廟)附近的空曠地帶搭建帳篷。他不惜重金采購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盡力保障同胞的基本生活需求。
2015年5月1日,尼泊爾武警在加德滿都世界文化遺產斯瓦揚布納特寺清理磚塊,這里在尼泊爾“4·25”大地震中遭到重創。張浩 攝
“當時有一對藏族夫婦的孩子出生僅一周,嬰兒的衛生狀況成了最棘手的問題。”張軍仍清晰地記得,“那幾天我穿行在廢墟之間,幾乎走遍了加德滿都的大街小巷,所幸最終買齊了所需的嬰兒用品。”
在隨后的一個多月里,張軍冒著余震的風險,多次前往地震震中廓爾喀縣以及靠近中尼邊界的新圖巴爾恰克縣等重災區,開展賑災行動,為當地民眾發放救援物資。
十年后的今天,坐落于加德滿都泰米爾區的中國西藏書店已成為藏族同胞在尼泊爾的“精神家園”。書店內游客、讀者絡繹不絕,書架上的圖書與展品不僅講述著雪域高原的文化故事,也承載著中尼兩國源遠流長的友好情誼。
加德滿都泰米爾區中華食府老板皇曉兵,那時剛盤下餐廳不到半年。雖然起步階段經營資金緊張,但劫后余生的他毫不猶豫打開餐廳倉庫,拿出食材,組織員工和志愿者為滯留游客、受災民眾烹制簡餐。那段時間,中華食府成為泰米爾區廣受稱道的“賑災食府”。
眼下,除了經營中餐廳,皇曉兵在尼泊爾的生意已拓展至家具制作、裝修、零售等多個領域。同時,他自2019年起成為中國駐尼泊爾大使館的領事協助志愿者,至今已有6年。
2015年5月4日,受災嚴重的尼泊爾加德滿都杜巴廣場,當地受災民眾在簡易帳篷里艱難度日。陳文 攝
“萬幸,我所有的學生在大地震中都安然無恙。”尼泊爾英華學院校長郝亮感慨地說。地震發生后的幾天里,他逐一撥打電話,向在學院學習中文的中尼兩國學生了解情況。
“那時通訊剛剛恢復,每通電話的通話時間都有限制。我盡量在最短時間內,盡可能詳細地詢問每位學生的情況。”
地震發生一個月后,英華學院恢復授課,但學生流失超過七成,直到兩年后才逐步恢復至震前水平。時至今日,學院已從最初的幾間教室發展為一所占地近800平方米的綜合性教育機構,累計培訓學生超2萬人次。
“震后的頭幾天,我帶著女兒,和附近兩戶中國家庭一起,搬到加德滿都市郊一處由華僑經營的農場避難。”郝亮說,“十年過去了,當年在蔬菜大棚旁露宿的幾家人,沒一個離開尼泊爾,我們都還在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