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由江蘇省自然資源廳、省科協指導,南京市浦口區科技局、區科協、區規劃資源分局、區氣象局、江浦街道、區青少年宮、區圖書館、華昌龍之谷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主辦,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浦口區雨山小學承辦的自然科普進校園——浦口區第56個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正式舉行。浦口區雨山小學1000余名師生參與現場活動。
此次活動圍繞“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特別邀請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的李大命博士,為大家帶來了“長江大保護與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主題科普講座。李博士詳細介紹了長江流域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引導學生們關注并理解長江大保護的意義,培養保護長江母親河、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意識。
生物課堂互動教學現場,學生們不僅可以親眼目睹昆蟲的形態特征,還能親手感受它們的體表紋理、足上的倒鉤等細節。在紫金山昆蟲博物館科普講解員的指導下,同學們大排長龍,與黃金蟒等小動物進行了親密互動。
在校園的另一角,巖溶王國——喀斯特地貌探究科普互動教學正在進行中。來自華昌龍之谷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的科普講解員,聲情并茂地向同學們介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地帶特性、分布位置等知識,倡導同學們要珍愛地球,與大自然和諧共生。
此外,活動現場還設置了科普大篷車、氣象科普車、區圖書館流動服務車等,以及校園自然科普巡展,為學生們提供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的互動體驗。
融合了前沿AI技術與工業科技的機器狗,一登場便吸引了眾多學生圍觀。它不僅能完成翻滾、跳躍、避障等高難度動作,還能與師生互動,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歡呼與掌聲。
據介紹,本次活動是浦口區實施“沃土星芽”計劃、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的重要舉措。該計劃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知識經驗、思維水平、興趣特點等,按照“興趣激發—知識建構—能力提升—創新實踐”的遞增式培養路徑,利用校內校外資源和課堂課后時間,進階式開展科技科普教育活動,旨在進一步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和《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要求,逐步構建全域、全時、全員的科學教育體系。未來,浦口區還將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科普活動,讓科學的種子深深根植于青少年的心中。
通訊員江艷
圖為活動現場
受訪者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