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氣勢浩大的東北野戰軍,在一場遼沈戰役之后,人數直接由80萬變成了百萬。
我軍毫不耽擱,像一把利劍般推進,掀開了平津戰役的序幕,連續兩次激烈的戰爭,并未使我軍感到疲憊。
接連不斷的勝利,反而極大鼓舞了我軍的士氣,國民黨指揮部直接炸窩,毫無反抗的余地。
林彪的百萬大軍在前一場戰役中,剛剛給了國民黨軍隊震撼,平津戰役,再次讓他們感受到了勢不可擋。
猛烈的攻勢,讓國軍指揮部完全難以抵抗,進攻天津的激烈局面,也為北平的和平解放埋下了伏筆。
國軍在平原地帶的總指揮傅作義,終于認識到大勢已去,東北野戰軍在平津戰役中有著怎樣的表現?又是什么事情促使傅作義改變了抵抗到底的決心?
看透陰謀,發動突擊
1948年下半年,遼沈戰役爆發,這一場大戰,揭開了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的序幕,林彪所率領的80萬東北野戰軍,成為了戰場的主力軍。
遼沈地帶的地形條件,對我軍而言非常熟悉,我們也能更快的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所以在戰場上,天時地利人和的三重優勢幫助我們打開了局面。
東北野戰軍一路且戰且進,國民黨反動派卻一路且戰且敗,雙方較為明顯的上下風分布情況,讓他們意識到,取得戰爭的勝利幾乎是不可能的結果。
在戰斗的過程當中,林彪還有著意外的收獲,眾所周知,我軍一向優待俘虜,在與國民黨交戰完成之后,許多國民黨士兵也成為了我軍的俘虜。
我們充分尊重他們的個人意見,給了他們兩種選擇。
一是接受勞動改造和思想改造,留在我軍隊伍中,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
二是帶著行李收拾回老家,并且保證,不可以再出現在解放戰場之上。
國民黨軍隊
有很大一部分國民黨士兵在認識到我軍先進的治軍理念和優厚的政策之后,心甘情愿的選擇留下來,身為一名中國軍人,他們也有著為解放全國而貢獻力量的決心。
這一部分國民黨士兵,成了我軍吸納的人才,除此之外,沿途的平民百姓,也給了我們很大的驚喜。
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一向都能夠得到民眾的真切擁戴和支持,我們的解放軍大部隊,每走進一座村莊,一座城市,總能得到普通民眾的積極響應。
我們的征兵處每天都擠滿了年輕人,大家自覺自愿的加入到我軍隊伍當中,為偉大的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就這樣,東北野戰軍一路南下,人數也從80萬之眾擴大到了百萬之多。
看著浩浩蕩蕩的軍隊,總指揮林彪表示更有信心,他相信,照著遼沈戰役的勢頭一路發展下去,我軍很快就能取得解放全國的先機。
就在這時,中央軍委給林彪發來電報,交給他一項秘密任務。
毛主席和朱老總,認為解放華北平原的戰爭一觸即發,東北野戰軍需要掩藏自身的實力,必須秘密進京。
直到此時,林彪才向毛主席匯報,東北野戰軍沒有可能秘密行動,因為一百萬的大軍,就算是再小心,在行軍過程中也會鬧出不小的動靜。
作出回復時,林彪的內心格外驕傲,中央軍委收到電報,同樣也覺得非常驚喜,大家對視一眼,都認為華北平原的戰爭中,我軍的勝算將會大大增加。
這時候,國民黨駐扎在北京和天津一帶的軍隊也有了動作。
最高級別的長官傅作義認為,北平作為中國長時間的政治集散地,一定會成為解放軍優先進攻的城市。
不僅如此,我們剛剛結束遼沈戰役,戰斗能力和身體體積都還沒有完全恢復,所以,我們肯定沒有辦法馬上發起新的戰役。
只能說,傅作義眼拙了,他對我軍的判斷,沒有一處準確。
首先,在選擇進攻地點時,我軍的首選并非北平,而是隔壁的天津。
如他所想的那樣,北京是一座擁有濃厚政治色彩的城市,而且各類歷史文化遺址分布廣泛,如果貿然進攻,毛主席認為,這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破壞。
在能夠保全北平的情況下,我們還是想盡量保全,旁邊的天津,戰略位置沒有北平那么重要,但戰略價值卻絲毫不低。
如果能夠拿下天津,那么我們就能以此為開口,順勢攻占整個華北平原,屆時,北平也會是我們的囊中之物。
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面分析,天津都是最優解,至于戰斗時間這件事,傅作義為了拖延時間,假意對我軍發出了談判邀請。
他需要充分的時間來調整軍隊的部署,也需要與蔣介石溝通,及時得到增援力量的回應,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國民黨士兵完全沒有做好戰斗準備。
戰斗狀態的開啟,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他能做的,就是盡量爭取,但他用的這一招數,已經被老蔣用過無數次。
1945年的重慶談判,蔣介石就是在拖延時間,為發動解放戰爭做準備,三年前的毛主席不會上當,三年后的他更加不會踏入陷阱。
毛主席清楚地分析出來,傅作義還是想打,還是不愿意妥協,既然戰爭爆發的結果無可避免,那么我軍何不快速行動,克敵制勝。
他命令林彪率領東北野戰軍秘密行動,也正是出于這一用意,雖然百萬大軍的行動肯定會打草驚蛇,但林彪已經計劃好了,他們不會多做耽擱,到達目的地之后,馬上朝著天津開火。
在敵人預料不到的時間段內,解放軍的所有動作,都能打他們一個出其不意。
此時相比于北平,天津的防御力度相對薄弱。不過,傅作義非常謹慎,以防萬一,他還是在天津做了一定的部署。
雖然他考慮周全,思慮得當,但國民黨的力量,此時已經完全無法同共產黨抗衡,失敗,是他們必須面對的結果。
指揮崩潰,和平解放
1949年1月,百萬野戰軍直逼天津。
此時留守在天津城中的國民黨軍隊,他們的人數比不上我軍龐大,戰斗實力比不上我軍強盛,就連作戰裝備的水平和等級也相對較低。
可以想象,所謂的國民黨豪門,其實只是紙糊的豪門。
林彪面對戰場實際情況,快速作出反應,命令東北野戰軍以穿插作戰的方式深入城內。
遇到國民黨反動派,必須立即采取果斷的行動。遇到平民老百姓,則需要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傷害。
眾所周知,中國解放軍陸軍部隊是世界上機動能力最強的陸軍部隊,在得到命令之后,僅僅用了20個小時,我軍就成功攻占了天津城大約三分之二的土地。
這個結果,讓林彪非常滿意,因為在作戰之前,他所預計的是用48小時攻下天津,如今只用了一半不到的時間,我軍的成效就已經非常顯著。
在隨后的9小時后,整個天津已經被我軍收入囊中,也就是說,在29個小時之內,我軍完成了巨大的作戰任務。
對于國民黨軍隊而言,天津已經完全失守,北平也正處在失守的邊緣,如果他們再不及時調整戰略戰術,那他們所有人都會被裹入洪流之中,無法脫身。
于是傅作義派出代表,與我軍進行談判,但是他們的談判話術卻讓我們非常不滿意。
雙方的談判焦點明明應該是北平的解放問題,可對方卻故意模糊重點,把焦點放置在天津城的進退之上。
在這個問題上,我軍沒有任何談判的必要,因為天津已經成為了我們的解放區,現在再談判,顯得我們之前做的所有努力沒有價值。
聶榮臻元帥告訴對方:
“現在我們談論的是北平問題,如果你再顧左右而言他,那這場談判也沒有進行下去的必要,既然無法坐下來好好談,那我們就只有在戰場上兵戎相見。”
聶榮臻
此言一出,國民黨代表完全沒有任何與我軍周旋的余地。
在東北野戰軍猛烈的攻勢下,天津指揮部門已經完全崩潰,他們的指揮官,也是傅作義手下的得力干將,絕望的飲彈自盡。
臨死之前,他發出了感嘆,國民黨只怕已經無力回天。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亡其鳴也哀,臨死之前對于國共兩黨的戰況分析,恐怕是他一生中看得最為清楚的時刻。
在解放軍的步步緊逼之下,傅作義絕望的發現,他已經沒有任何反抗的余地。
因此1949年,他只好按照解放軍的指示,老老實實的坐下來,與我軍共同商議和平解放北平的問題。
這樣一來,毛主席最初的目的已經達到,我們不必浪費資源,也不必破壞歷史古城,就能完整的保下北平,并且解放北平。
1949年9月1日,傅作義通電全國,宣布起義,中國的政治中心,此時也掛上了屬于解放軍的紅旗。
失去民心,不得掙扎
真正促使傅作義下定決心起義的事情,是他的副將無意之間說出的一番話。
那時候,天津已經完全落入我軍手中,他們絕望的守在北平,被動的等待著不知何時就會爆發的大戰。
他的副將對天津的戰斗情況相對熟悉,二人在私下聊天時,對方說起了戰斗之時的場景,天津城中的老百姓,幾乎全部站在解放軍那一邊,他們對國民黨軍隊的死活,根本不關心,這群人,幾乎都是經歷過抗日戰爭的人。
他還記得,抗戰之時,老百姓對他們可謂是鼎力相助,家家戶戶自己舍不得吃的糧食,全部都無償奉獻出來,只為了他們能吃飽,能用最大的力氣對抗侵略者。
過去的守望相助的場景,他還歷歷在目,現在民眾的背離,讓他感覺到了觸目驚心的變化。
他感慨萬千,同時內心也非常絕望絕望,他不明白,明明才幾年過去,為什么大家的變化就會這么大呢?
其實,不是老百姓變了,而是國民黨變了。
抗日戰爭時期的國民黨軍隊,是以打跑侵略者為最大目的的軍隊,他們的每一位成員,都無愧于中國軍人的身份。
老百姓也是中國人,他們自然會拼盡全力幫助中國人自己的軍隊,可是現在,一切都已經不再相同。
蔣介石為了一己私利而重新挑起戰爭,完全不顧戰爭會給群眾帶來多大的傷害。
他們成了非正義的入侵者,而解放軍則代表著正義的力量,老百姓都是眼明心亮之人,他們當然明白,只有支持解放軍,他們才能獲得最終的幸福。
只是很可惜,老百姓早就已經明白的道理,傅作義和他的副將直到此時,終于才漸漸清晰。
中國的老祖宗說過,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沒有群眾的支持,他們一定走不到最后。
與其去做無謂的掙扎,不如認清現實,順應時勢,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而且,傅作義私心以為,避免戰爭爆發,他就能為老百姓降低傷害,這于國于民,都算是大功一件。
正因如此,他才愿意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和我軍共同商議北平和平解放一事。
今天的北京城中擁有眾多古城墻,擁有保存狀況較為完好的建筑,擁有許多未被破壞的歷史遺址,這都是傅作義的功勞。
共產黨和解放軍感激他,我們后人也將永遠銘記他,平津戰役,從最開始的一邊倒,到現在的和緩解決,也算是萬幸。
華北地區的國民黨軍隊人員較為復雜,所以我們的收編工作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難。
傅作義及時出面,告訴他的部眾,起義不等于投降,這是為了顧全大局而做出的決定,中國人不應該把槍口對準同胞,而應該一致對外。
那些思想頑固的反動派分子,傅作義特意挑選出來,交給共產黨進行統一的思想教育,那些完全改變觀念的士兵,我軍還是像之前那樣,給了他們兩種選擇。
不少士兵主動選擇留下來,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
結語:
三大戰役中,遼沈戰役是勝利的開端,淮海戰役是穩定的結束,而平津戰役則是幸運的終局。
我們遇到了傅作義這樣一位深明大義的國民黨將領,也成功說動他,老北京的風貌被保留下來,我軍也及時擴充了更多有生力量,一舉多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