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話把這里叫做這(zhi)達,媽媽做的飯味道爨得(di)很……”連日來,一曲充滿濃郁地方特色的《固原童謠》在QQ音樂、酷狗音樂、網易云音樂、抖音、酷我音樂等各大平臺播放,引發了廣大網友關注點贊。這首由固原本土音樂團隊精心創作、小歌手楊斯涵演繹的方言童謠,以童真童趣視角抒寫家鄉風物,用鄉音鄉韻喚醒文化記憶,成為彰顯文化固原獨特魅力的又一張“有聲名片”。
童聲方言演繹煙火鄉韻,歌詞里的“固原記憶”躍然眼前
“么麻達”“科利馬擦”……歌曲開篇便以親切的固原方言搭建起情感奔赴的橋梁。作詞人劉建飛巧妙將“機捻”“頗煩”“諞閑傳”等方言俚語融入童謠,在“二月二炒豆豆”“漿水魚魚酸擰干咧”等生活場景中,鋪展出一幅固原民俗畫卷。曲作者郅勇以輕快的旋律為底色,融入傳統民樂元素,讓童趣盎然的歌詞隨音符跳躍。副歌部分“鄉音像風兒輕輕刮,吹動思念沙沙沙”的吟唱,更將游子的思鄉之情化作可感可觸的聽覺意象。
純本土班底精心創作,讓帶著泥土芬芳的童謠煥發新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作品從作詞、作曲到演唱指導均由固原本土文藝工作者完成。8歲小歌手楊斯涵在音樂老師楊慧儒的悉心指導下,以童真聲線精準詮釋方言韻味,讓“奶奶說攪團要纏得然,我的小屁股一定要擰圓”等世代相傳的生活智慧通過音樂這一載體全新呈現。創作團隊深入采風,采集童謠、諺語及飲食文化符號,將充滿泥土氣息的細節轉化為藝術表達,既保留原生態文化肌理,又賦予傳統童謠現代生命力。郅勇說,我們不是簡單地復刻,而是讓老故事穿上新衣裳,在保留方言本真性的同時,通過現代音樂編曲讓傳統童謠更符合當代審美、更適合廣泛傳唱。
方言音樂傳承行動啟動,讓文化根脈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固原童謠》得到固原市新聞傳媒中心大力支持,由其下屬國有文化企業寧夏六盤韻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寧夏星聲飛揚藝術團制作,這是“固原童謠”系列作品的首發單曲。創作團隊表示,未來將把固原的“紅色、綠色、古色、特色”四色美融入后續作品,通過校園傳唱、方言音樂課、兒童合唱團等多元形式,讓文化根脈在童聲中代代相傳,讓年輕一代在旋律中感知鄉音魅力,讓更多人通過“固原童謠”關注固原、走進固原、擁抱固原。
“親愛的固原我的家,從小就說著固原話……”這首浸潤著歲月芬芳的童謠,從固原大地的褶皺里悄然生長,飽含質樸與純真,化作美妙的精靈,跨越山河萬里,向天南地北的人們傳遞著“固原好聲音”。
《固原童謠》(歌詞)
固原話把這里 叫做這(zhi)達
答應別人的話 說么麻達
媽媽做的飯 味道爨的(di)很
我科利馬擦吃完 就耍去(qi)咧
聰明的小朋友 叫做機捻
不開心的伙伴 心里頗煩
老師叮囑說 上課頭肘端
學習要專心 不要諞閑傳
啊 親愛的固原 我的(di)家
從小就說著固原話 啊
鄉音像風兒輕輕刮
吹動思念沙沙沙
(固原方言童謠)
二月二 炒豆豆 山尼來咧個老舅舅
老舅舅 要豆豆 么豆豆
哎呀哎 一哈躺到門背后
熟透的紅梅杏 甜的(di)勁大
漿水里的魚魚 酸擰干咧
奶奶說攪團 想要纏的(di)然
我(e)的(di)小屁股 一定要擰圓
啊 親愛的固原 我的(di)家
我是這里的(di)固原娃 啊
鄉味是風箏的(di)線疙瘩
以后飛到哪 心里都牽掛
啊 親愛的固原 我的(di)家
我是這里的(di)固原娃 啊
鄉味是風箏的(di)線疙瘩
以后飛到哪 心里都牽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