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適逢紅軍長征勝利89周年,亦是中央紅軍抵達延安鑄就革命圣地90載、紅四方面軍在綿陽構筑血色長城的壯烈之年。革命先輩在川北群山間播撒的紅色火種,歷經歲月滋養,已化作綿延千里的精神林海。作家安昌河執筆耕耘的《遙遠的紅啊》,恰似自歷史沃土抽芽的新葉,其脈絡間奔涌著往昔的熱血,引領今人溯洄時光長河,觸摸那片浸潤著理想與犧牲的森林之源。
1935年春,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進入北川河谷,在北川和安州境內的千佛山沿線,建立防守陣型掩護紅軍大部隊轉移,就此拉開了艱苦卓絕的戰斗序幕。在千佛山氣候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紅軍戰士克服缺吃少穿困難,筑掩體、挖戰壕、修工事,在崇山峻嶺間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以頑強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難,激戰73天,殲敵5000余人,完滿完成了阻擊掩護任務,為紅四方面軍順利通過北川河谷、西出土門、與中央紅軍勝利會師開辟了道路。
在小說《遙遠的紅啊》中,湖北羅田煮了半輩子牢飯的萬表叔最大的夢想就是開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萬壽春飯店”。在得知侄兒戰死在通江的消息后,千里迢迢前往“川陜省蘇維埃政府”討要“烈士撫恤金”,從而開始了一場不在初衷的“長征”,也開始了一路的革命覺醒;
安縣城關的坐堂郎中肖前,另一個身份是“安北中心縣委”組織委員,在“春荒暴動”失敗后,他組織幸存下來的地下黨員,突破敵人層層封鎖,用生命打通了一條秘密運輸線;
北川河谷老釋比通神者柴木在羌人祖地白草壩進行漫長的法事,詛咒邪魔,祈求天神和先祖護佑羌山子孫,因為他預見到了漫天的血雨淹沒了羌寨。青片、白草兩大河谷上下十八寨羌家人再次面臨生死存亡的選擇……
安昌河以蒙太奇式的敘事手法,將微觀個體命運與宏大歷史進程熔鑄一體。萬壽春的追尋,肖前的犧牲,羌家人的覺醒……這不僅是對革命精神的詩意禮贊,更是對人性光輝的深情凝視——在血色黎明前的至暗時刻,正是這些平凡生命迸發的微光,最終匯聚成燎原的星火。
應作家安昌河之邀,2025年清明節前夕,鯨歌全體編輯懷著對歷史的虔誠,踏上前往北川的尋跡之旅。跟隨安昌河的引導,我們實地走訪了北川的紅軍長征紀念館、紅軍碑林、千佛山紅軍指揮部遺址等地。走訪過程中,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一件件飽經滄桑的物件,生動再現了當年紅軍在北川的戰斗場景,安昌河詳細地為我們講解了這些地方的歷史背景和故事,我們仿佛看到了紅軍戰士們在千佛山與敵人激戰的硝煙,聽到了他們在河谷中高唱革命歌曲的激昂旋律。這些展品不僅記錄了戰爭的殘酷,更展現了紅軍戰士們不屈不撓的精神風貌,也得以讓我們對小說《遙遠的紅啊》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此次出行,我們還參觀了5·12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在遺址前,《青石紀》作者祭鴻老師為我們描繪當時從四樓逃亡時的狼狽,帶領救援隊穿越死亡之城的細節,祭鴻老師講述的每個字都像是從廢墟里挖出的帶血的碎片。站在遺址前,陽光之下,目之所及,一幢幢變形的、斷裂的房屋,與盛放的野花、樹梢上新生的嫩葉構成奇異圖景,讓人恍若隔世。2008年的那場大地震給北川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無數的生命在瞬間消逝,無數的家庭支離破碎。然而,災難面前,北川人民展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他們在廢墟中重建家園,用雙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此次北川與安州之行,既是編輯和作家關于創作和出版的一次深入交流,也是編輯對歷史和生命的又一次深切認知——當災難的裂痕成為新生的養分,當歷史的硝煙化作精神的基因,那些浸透血淚的文字,終將在斷裂與重生中完成最動人的書寫。
我們擁有同樣的音頻和心跳
掃二維碼關注
四川人民出版社·文學出版品牌
初審:程 川 王 雪
復審:唐 婧 王其進
終審:黃立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