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景區的春風暖了,樹梢綠了,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花香,還有專屬六尺巷的動聽歌聲:
“我家兩堵墻,前后百米長,德義中間走,禮讓站兩旁;我家一條巷,相隔六尺寬,包容無限大,和諧詩中藏。”
這首《六尺巷》曾榮登央視春晚,是六尺巷精神的真實寫照,也詮釋著“中國好人”張耘的最美家風。
01
六尺巷里天地寬
“歡迎遠道而來的各位朋友,很高興跟大家相遇在有名的六尺巷。六尺巷前后只有百米長,寬度也就六尺左右,是我們祖輩禮讓謙和故事的發生地……”2025年3月的一天,在六尺巷景區的入口處,“小城故事”志愿講解服務隊講解員張耘正熱情地接待游客,講述著祖先們謙和禮讓的佳話。
清朝康熙年間,張家人因為宅基地與鄰居吳家發生糾紛,便馳書京城向大學士張英求助,期待家主的處理意見。張英回復家人要以和為貴,并在家書中題詩一首:“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知曉了張英的大格局,主動讓地三尺;吳家人也頗為感動,隨即退讓三尺,于是便有了六尺巷。
幾百年來,六尺巷的故事在桐城早已家喻戶曉。身為張英的十二世孫,張耘出生在六尺巷旁邊,對六尺巷的感情格外深厚。“六尺巷現在已不僅僅是一個典故、桐城的知名景點,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2024年10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六尺巷,在景區的詩書照壁前,重溫張吳禮讓典故。總書記說,來這里看一看,很有感觸。六尺巷承載著中國古人的歷史智慧,要弘揚好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互禮讓、以和為貴,解決好民生問題,化解好社會矛盾,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
回憶起當天的情景,張耘仍難掩激動:“我當時就在現場。總書記對六尺巷典故這么關注,對禮讓一事評價這么高,我作為張氏家族后人備受鼓舞,今后要把這一優秀傳統傳承好。”
2025年元旦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賀詞中再次提到“六尺巷禮讓家風代代相傳”,蛇年春晚的大屏幕上也出現了六尺巷的身影。全國掀起了學習六尺巷禮讓家風的熱潮,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而來。
張耘敬仰先人的禮讓智慧,并以此嚴格要求自己。從1985年參加工作至今,他寬以待人,處處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踐行優良家風,兒子更是聽他講著先祖“讓墻”的故事長大的。
張耘至今記得,兒子上小學二年級時,一時沖動和同學打了架。對方家長找到學校,張耘被校方請去。他沒有為兒子做任何解釋,而是第一時間向那個孩子、孩子的家長以及學校真誠道歉。對方被他的態度打動,沒有再起紛爭。校長對張耘的做法大為贊賞,建議他寫下對這件事情的想法和處理方式,并發表在校報上。
后來,兒子還給他帶回了稿費。“我兒子很誠實,要是他當時不把稿費帶回來,我也不知道。”提到兒子,張耘很欣慰。從小到大,兒子積極上進,這兩年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攻讀碩士學位,目前正在備考博士。
雖然兒子已經長大了,張耘仍經常囑咐他對人要寬容,力所能及地多做好事、善事。孝順、懂事的兒子將張耘的教誨牢牢記在心里,在生活中低調謙遜,是親友們眼中熱心陽光的好小伙。
02
家風潤物細無聲
張耘對兒子的教育之道源自父母對他的諄諄教誨。張耘的父親學習很好,卻因身體原因耽誤了考大學。張耘兩歲多時,受當時大環境的影響,他們全家從桐城城區搬到了卅鋪鎮的農村生活。在那里,父親從事農業生產,同時以民辦教師的身份在初中代課,母親則跟著一位師傅做裁縫。
夫妻倆忙于生計,卻從未放松過對孩子的教育。他們鼓勵包括張耘在內的4個孩子好好讀書,教導他們為人處世的道理,傳承禮讓家風。
有一次,家門前一棵大樹的枝葉茂盛,將要碰觸到隔壁鄰居的屋頂。對方連個招呼都沒打,直接爬上梯子鋸掉了枝丫。就在周圍人都以為兩家的沖突在所難免時,張耘的父親不急不躁地讓妻子用臉盆打來清水,客客氣氣地請對方洗手:“感謝你們幫我家的大樹修整枝條,真是辛苦了。”父親用包容和理解成功化解了一場糾紛,也用實際行動給張耘和兄弟姐妹們上了一堂家風課。
彼時,農村孩子上小學的年齡普遍比城市孩子大,張耘和雙胞胎哥哥張耕成了班上最小的學生。有一次,張耘無意間聽見,幾個孩子在廁所商量著要欺負他們哥兒倆。爺爺多次告訴他們,誰在外跟人打架的話,回家等待他的便是“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
想到這兒,他們決定避免麻煩,當天傍晚一放學就趕緊往家跑。哪知,沒多久就有數十個男孩追上來,跟在后面大喊大叫,辱罵他們的家人。張耘和張耕忍無可忍,被迫拿起書包還擊,那群孩子才散開。
回家后,哥兒倆如實告訴了父母。考慮到那群孩子都還不太懂事,父母沒有去找他們的家長,而是安慰兩個孩子,表示理解他們的做法,勸他們“遇事多讓讓”,盡量和小伙伴們和睦相處。
別人主動找來的麻煩要禮讓,自己闖出來的禍事更要如此。張耘記得,哥哥張耕曾調皮地給一個小伙伴掛上“游街”的牌子。對方父母看到后,上門要修理他。姐姐見狀趕緊出來勸阻,對方父母卻把她的膝蓋打破了。母親知道后心疼得直哭,要去找他們理論。父親堅決制止:“算了,畢竟是我們的孩子有錯在先。事情鬧大了,對孩子們的成長也有影響。”
彼時,張耘并不完全理解父親的做法,也曾一度意難平。直到1979年,一家人重返城里時,爺爺鄭重告訴張耕和張耘,他們是張英的第十二世孫。張耘第一次全面了解六尺巷的故事,也真正讀懂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長大后,張耘才明白,身為張英的后人,父親一直嚴格要求自己。在卅鋪鎮教書期間,老家的居委會創辦了塑料廠。領導們知道父親能力強,特地請他回城到塑料廠工作。
父親從普通供銷員干起,連續數年為廠里創造了很不錯的效益。1984年,已擔任副廠長的父親離職,以居委會的名義辦了家興華塑料廠,并擔任廠長。“那時候,經常有人到我家送禮給父親,父親總是無一例外地拒收。”
有一年端午節,父親估計有人會送禮,就提前和母親躲避到外婆家去,只留下已經參加工作的張耘和哥哥在家。那天,無論來客怎么說好話,張耘和哥哥都不開大門,只打開鐵門上的小窗口,堅持讓對方帶著禮物離開。在潛移默化中,張耘慢慢成長為像父親一樣的人。
03
禮讓精神永相傳
剛工作那幾年,張耘在當地汽配廠做車工。其間,他堅持學習,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后來,張耘到社區工作,并在2002年成為所在居委會的副主任,三年后成了居委會書記。
身為一名社區工作者,張耘牢記為人民服務的職責,不遺余力地為居民排憂解難。社區居民余龍華家境困難,獨生女兒殘疾,張耘多次給予他幫助和鼓勵。余龍華的上門女婿不幸車禍身亡后,一家人不知所措。
張耘幫助他們依法維權,拿到了合理份額的賠償款。2005年,擔任桐城市人大代表的張耘在述職時,余龍華作為選民主動發表意見。談及張耘對他們家庭的幫助,余龍華泣不成聲。
在工作中,張耘積極將“禮讓文化”發揚光大。他所在的社區就是六尺巷所在地,有居民2200多戶。遇到矛盾糾紛時,張耘都會運用六尺巷的影響力和先人化解矛盾的歷史智慧,幫助大家握手言和。近幾年,張耘別出心裁地組建了“六尺巷故事”志愿講解隊,豐富了“六尺巷工作法”,以行動書寫了多個新時代的禮讓故事。
早些年,孫老板在社區內購買了一處廢棄廠房。由于廠房建造時間久遠,其中一方院墻倒塌后,相鄰的姚家緊挨著院墻建起了房屋。2021年春天,孫老板準備改造廠房,恢復院墻。
姚家認為,廠房院墻恢復后會影響自家的采光和通風,且廠房空調噪聲較大,建議孫老板的院墻讓出兩米左右的距離。對此,孫老板不同意。雙方展開了拉鋸戰,最后找到了居委會。
張耘首先實地了解情況,多次做雙方的工作,講“六尺巷的故事”,耐心地勸姚家退讓一步:“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
同時,他幫孫老板分析利弊:“要是為這件小事去法院起訴,肯定會耽誤很多時間,還可能影響企業的經營。不如在沒有損失的情況下,以和為貴。”最終,姚家和孫老板達成一致。孫老板讓出部分地皮的使用權,并降低了院墻的高度,以保障姚家的通風和采光,雙方皆大歡喜。
張耘明白,這件事情之所以能夠圓滿解決,得益于禮讓文化。這種文化不只影響著他和家人,也影響著千千萬萬的桐城人。因此,他常給同事們傳授秘訣:“我們桐城人都知道六尺巷的故事,你引導他們順著‘讓’的層面去做,建議大家都退一退、讓一讓,這就是解決問題的‘金鑰匙’。”
一次,兩位居民因為空調滴水的事找到居委會。家住樓下的居民抱怨稱,樓上鄰居的空調水滴到了自家窗戶的雨棚上,嚴重影響他和家人休息;樓上的鄰居則稱樓下這家的雨棚子是違章建筑,自家的空調水就是個背鍋俠。雙方各執己見,誰也不肯讓步。
張耘明白他們心里都憋著一口氣,就和同事帶著他們到六尺巷走了一圈,還讀了張英寫的家書,耐心勸他們各退一步。兩位居民都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樓上鄰居主動解決了空調滴水的問題,兩家人和好如初。
因為血脈和基因里融入了謙和禮讓,張耘的工作更加順利,也收獲了諸多肯定和榮譽。2025年1月,他當選2024年第四季度敬業奉獻類“中國好人”。
在20余年的社區工作中,張耘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講好六尺巷故事,傳播桐城好聲音,努力成為“六尺巷工作法”的實踐者、開拓者。正如他所說:“六尺巷故事中蘊含的謙和禮讓精神是基層治理的文化根基,我要把這一優秀傳統講述好、傳承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