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官方網站發布《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完整社區建設案例集(第三批)>的通知》。住建部會同有關部門對各地完整社區建設工作情況進行了調研,總結梳理了天津市濱海新區中新生態城第四社區等10個完整社區建設典型案例,組織編制了《完整社區建設案例集(第三批)》,供全國各地學習借鑒。2023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七部門發布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名單,生態城第四社區是天津市唯一入選社區。
在近兩年的試點建設期間,第四社區備受矚目。住建部有關部門多次親臨社區實地調研,對社區建設給予精準指導。生態城以“敢為天下先”的魄力,最終交出一份國內領先的建設答卷,贏得了住建部等部門的高度認可。
2025年4月15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了《完整社區建設案例集(第三批)》。生態城第四社區憑借其在社區規劃、服務設施配套、綠色低碳發展、智慧管理等多方面的卓越表現成功入選,在10個完整社區建設典型案例中列于首位。這不僅是對生態城第四社區建設工作的肯定,更意味著建設經驗將為全國各地社區學習與借鑒提供典范。
打破“居住容器”看生態城第四社區如何打造“生活樂園”
伴著晨光,生態城第四社區在春光中“蘇醒”。年輕人在慢行步道上奔跑而過,以健康能量開啟新一天;居民在惠風溪公園愜意垂釣、臨水漫步;上班族將垃圾投進智能回收箱,在通勤路上打卡綠色生活;社區中心里,長者們參與書法班、閱讀班、合唱班的各類活動,興致盎然地享受多彩世界。
在生態城第四社區,綠色、智慧、全齡友好、深度融合的生活模式正在賦予社區生活全新定義。在完整社區生活是什么體驗?一起去看看吧!
從“圖紙”到“生活”完整社區的“生態城樣本”
“步行5分鐘內滿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是住建部對完整社區的基本定義。在第四社區,生態城用繽紛的“5分鐘生活圈”編織詩意生活,“圈”出有溫度的人間煙火氣。
作為新建社區,生態城第四社區從規劃設計到建設施工都秉持高標準。生態城建設局副局長付鵬介紹,“作為生態城社區建設的3.0版本,第四社區采用服務配套組團布局,通過對社區中心、社區公園、小學、幼兒園項目的一體化設計,打造了綠色、智慧、開放、共享的社區公共空間?!?/p>
簡單來說,第四社區就像劃定了一個以步行5分鐘為半徑的“超級圓圈”,居民生活在里面能滿足辦事、上學、休閑、購物等日常需求。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地塊開發前期,生態城邀請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進社區”,開展一體化城市設計,并將各功能布局調整到最優化——
分析風環境后,將綠地公園做成下沉式布局,通過北面建筑圍合,避免冬天冷風直吹;
打破傳統的封閉式實體圍墻,讓學校運動場與社區公園、社區中心之間視線通透;
在上下學高峰期,將社區中心的地下公共停車空間限時免費開放給家長,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緩解堵車問題。
設計師們的協同合作像一場“魔法”,在圖紙上就“化解”了后期可能出現的問題。完整社區,讓生活更美好。
社區有“最強大腦”民生服務有“暖心密鑰”
“崔阿姨,今年的免費查體開始了,您符合條件,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眾號上直接預約就行?!?/p>
“王哥,您父親這周過完80歲生日,就符合領取助餐補貼的條件了,補貼方式和金額您了解下。”
在生態城第四社區,民生服務不是“被動響應”,而是“主動出擊”。這樣高效治理的關鍵要素之一是社會基層治理智慧服務平臺。
這個平臺就像社區的“最強大腦”,整合了居民姓名、性別、特殊關愛人群、機動車或電動車保有情況等20余項基本信息,建立起覆蓋民政、衛生、社會工作、住建等9個領域的20余類臺賬、300余個細分項目,在社區層面能做到信息“一次采集,多方利用”,打破了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讓民生數據“活”起來。
為做到“想居民所想,急居民所急”,第四社區不僅匯聚了超市、便利店、餐飲店、理發店等生活服務商家,還積極引入資源,讓專業市場主體成為“社區合伙人”,將惠民定制模式嵌入社區服務體系,實現公共服務專業化。
“社區中心今年新開了托育中心,環境特別好,有國家認證的母嬰保健團隊,孩子在那放心?!弊≡谫O成學府世家的劉阿姨每天早上先步行把孫女送到馬路對面的社區中心,再跟鄰居們約著聊天、畫畫。臨近中午,在社區底商的超市買點食材回家做飯,“安排得妥妥的”。
在第四社區,醫療衛生、養老托育、文化體育、公共交往、黨建服務、行政服務、便民商業服務、社區管理等14項服務,滿足日常鄰里交流和便民商業服務需求。
同時,社區的下沉廣場還定期舉辦各類活動,可以在蟬鳴中看露天電影,在“不止市集”上欣賞文藝演出、購買創意手作,沉浸式體驗休閑娛樂,愜意消費。
綠色“基因”低碳社區的“生態美學”
第四社區的厲害之處不止這些,在綠色低碳和智慧建設方面,它同樣走在了全國前列。
據生態城建設局規劃科科長李曉源介紹,社區里的綠色建筑實現了100%全覆蓋,全部達到二星級及以上標準,社區中心還被認證為天津市首個“碳中和”商業體,屋頂太陽能光電年發電量超8.4萬千瓦時,實現年度“零排放”。
在這里,“海綿城市”理念也隨處可見。設計生態城海綿城市的工程師指著路邊的卵石排水溝,“這些不光是美觀,暴雨時,這樣的‘毛細血管’能將積水在10分鐘內排凈。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雨水花園也都是‘吸水矩陣’。”
1萬余米的綠色慢行系統連接了小區、社區中心、公園、學校等,鼓勵居民低碳出行。100%無障礙設計的道路,對老人和殘障人士也十分友好……
在無廢社區建設方面,第四社區也融入“黑科技”——住宅小區都配備了氣力垃圾輸送系統,垃圾可全程密閉輸送處理,不用擔心異味和二次污染。在每個垃圾分類精品示范小區,居民通過手機二維碼、積分卡就能輕松投放垃圾,還能獲得“綠色積分”兌換生活用品,激發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未來可期 理想社區的“標準答案”
幾年前,第四社區所在的這片土地還是一片空地,如今,它用實際行動勾畫了“理想社區”模樣——完整社區不是冰冷的設施堆砌,而是有溫度的生活場景。
住建部專家評價:“這里實現了綠色低碳、智慧治理、全齡友好的深度融合,為城市更新和社區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生態城方案’。”
未來,生態城還將繼續探索創新,在社區建設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當社區開始“呼吸”“思考”“生長”,離“向往的生活”就更近了一步,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