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末的珠江源頭,落戶于此的怡顆莓種植基地又進入高光時刻,怡顆莓的“漿果雙星”樹莓、藍莓迎來了最佳賞味期,芳香四溢的漿果在陽光下閃爍著誘人光澤,為全國消費者帶來了清甜爆漿的味覺盛宴。
走進曲靖市沾益區花山農業產業園怡顆莓標準化種植基地,只見成串的紅樹莓如寶石綴滿枝頭,與遠處藍瑪瑙似的藍莓交相輝映,空氣中彌漫著清甜的果香;智能化農灌系統噴灑出弧形水霧,現代化農業氣息十足,數十名頭戴遮陽帽的農戶穿行在齊腰高的莓架間。隨著指尖翻飛,顆顆飽滿的果實落入果籃,繪就了一幅科技農業與田園牧歌交融的豐收圖景。
“云南產區的果子,咬一口就會愛上它!我們的藍莓比普通品種甜度高3至5度,上市時間還早半個月,樹莓也比北方成熟更早。”卓莓(云南)農業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基地負責人蘇曉暉托起一盒剛采收的鮮果介紹道。
云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為藍莓生長提供了完美舞臺。以沾益區為例,當地15℃的晝夜溫差、年均2000小時的充沛日照,配合智能化無土栽培系統,使這里的藍莓不僅個頭飽滿,果肉緊實香甜,花青素含量更比傳統品種高出30%,出產的漿果成為業內“扛把子”。
大棚內,藍莓樹叢一眼望不到頭,枝頭上成熟的果子挨挨擠擠,讓人垂涎欲滴。隨手摘一粒送入口中,輕輕一嚼,香甜爆漿,濃郁的果香瞬間從舌尖上升到腦門,治愈到心底。
在分揀車間,沾益區花山街道松林村村民王翠蘭正熟練操作光電分選機:“這些‘紅寶石’要經過16道篩選,直徑18毫米以上的每公斤能賣到120元。”通過“土地流轉+返聘就業”模式,基地不僅為村集體帶來年均30萬元租金收入,更創造200余個長期崗位。正在打包樹莓鮮果的脫貧戶張建軍算起經濟賬:“每月保底工資3600元,加上采收提成,半年務工收入超3萬元,比外出打工強多了。”
據悉,卓莓作為全球漿果巨頭,深耕云南十年,目前投資超40億元建成亞洲最大藍莓種植示范區。通過自主研發的“高原藍寶石”專利品種和智能水肥系統,實現畝產突破1.5噸,較傳統種植提升3倍。2023年,云南產區的怡顆莓首航東南亞,通過陸海空立體物流網絡,已向港澳及東盟國家輸送優質鮮果千余噸,創匯1.1億元。企業創新“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全省136個種植合作社發展,創造2.3萬個就業崗位,讓農戶在家門口實現月均增收4000元。
夕陽西下,滿載著科技與汗水的“紅藍寶石”,正沿著“空中絲綢之路”飛向國內外市場,駛向更遠的地方。這些來自珠江源頭的小漿果,正以科技之力、產業之興,讓農戶的日子越過越“莓”好,書寫著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現代化篇章。
云報全媒體記者 蔣瓊波 張雯 攝影報道
一審 孫琴霞
責任編輯 何丹
責任校對 劉自學
主編 武熙智
終審 編委 劉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