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7日清晨,莫斯科梁贊大街一聲巨響,俄羅斯三防部隊司令基里洛夫在自家樓下被炸身亡。兩天后,俄羅斯聯邦安全局閃電抓獲兩名嫌疑人——一名烏茲別克斯坦籍男子和同伙。他們的作案手法堪稱“好萊塢劇本”:租共享汽車、裝攝像頭直播現場、遙控引爆電動踏板車炸彈,甚至提前談好10萬美元酬勞和歐洲移民資格。烏克蘭軍方當天高調認領,稱這是針對“化學戰犯”的“特別行動”,但烏茲別克斯坦外交部卻緊急撇清關系,稱“查無此人”。
更蹊蹺的是,半年后的2025年4月,俄總參謀部作戰總局副局長雅羅斯拉夫在莫斯科州被自制炸彈“斬首”。此時正值俄烏談判敏感期,美英法德集體沉默,俄方咬定“內鬼配合基輔”。兩起事件串聯,莫斯科安全警報驟然升級,但真相真的如此簡單嗎?
刺殺成本太低,反襯俄安全漏洞?
基里洛夫案中,嫌疑人僅靠共享汽車和電動踏板車就突破莫斯科核心區安保。更諷刺的是,俄聯邦安全局大樓距離案發地僅15公里。對比2024年3月莫斯科音樂廳恐襲(93人死亡),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用燃燒彈和步槍制造屠殺時,俄安全部門同樣反應遲緩。俄專家曾坦言:俄烏沖突抽空了國內反恐資源,情報系統“外緊內松”。若連司令住所都能被遠程監控,俄內部安保體系恐怕早已千瘡百孔。
烏克蘭為何“自曝”?
烏方高調承認刺殺,卻未提供任何證據。而俄方公布的嫌疑人庫爾巴諾夫,其國籍、動機、技術能力均存疑——一個1995年出生的烏茲別克斯坦青年,如何精準獲取基里洛夫行程?又如何繞過俄軍三防部隊司令的安保團隊?更耐人尋味的是,2025年雅羅斯拉夫遇刺時,烏方一反常態保持沉默,美英法德集體“失聲”。這種態度切換,像極了情報戰中的“煙霧彈”。
誰是最大受益者?
基里洛夫生前正主導調查美國在烏生物實驗室,而2024年音樂廳恐襲前,美國大使館曾提前48小時預警卻遭俄方無視。若將兩件事串聯,會發現每次俄方指控烏克蘭時,西方總在“巧合”地轉移焦點。更值得警惕的是,瓦格納事件中俄軍內部分裂早有預兆——2023年6月普里戈任兵變時,頓河畔羅斯托夫市中心竟被私營武裝控制。如今俄軍高官接連遇刺,是否暗示內部權力斗爭已蔓延至情報系統?
安全危機背后的“三層博弈”
1. 俄烏戰場外溢:
基輔承認刺殺是為報復俄軍“化學武器襲擊”,但烏方指控始終缺乏實證。反觀俄方,2024年音樂廳恐襲后,其報復行動僅停留在空襲基輔安全局大樓,對“伊斯蘭國”卻無力追查。這種“選擇性反恐”,暴露了俄軍在烏克蘭前線與本土防衛間的資源撕裂。
2. 西方情報暗戰:
美國大使館對恐襲的事先預警、特朗普施壓澤連斯基承認克里米亞、德國大選后默茨推動援烏“金牛座”導彈——這些事件與俄高官遇刺的時間線高度重合。若烏克蘭真是“孤軍作戰”,其情報能力和跨境行動效率遠超現實。
3. 俄羅斯內部裂痕:
瓦格納兵變時,俄南部軍區總部遭私營武裝包圍,蘇羅維金公開喊話“勿讓敵人漁利”。而雅羅斯拉夫遇刺當天,俄軍剛宣布“即將擊潰庫爾斯克烏軍”。前線捷報與后方暗殺同步發生,更像是一場針對軍方強硬派的“定點清除”。
安全警報響徹莫斯科,但敵人或許不在基輔。
當普京誓言“揪出幕后黑手”時,他或許更該審視克里姆林宮的圍墻——從共享汽車突破安保的荒誕,到音樂廳恐襲中“伊斯蘭國”的幽靈,再到瓦格納兵變時街頭的裝甲車,莫斯科的安全漏洞早已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系統性的資源錯配與信任危機。當戰爭掏空反恐預算、前線捷報掩蓋后方動蕩,那些倒在血泊中的將軍,或許正是帝國黃昏的祭品。
#莫斯科暗戰:將軍之死撕裂帝國安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