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自貿港 委員在行動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黎鵬
陽光映照下,密密麻麻的魚影浮現,靈動的身姿互相嬉戲。站在養殖區邊上,省政協委員、海南晨海水產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春有將餌料撒向水面,魚兒們紛紛爭相露頭搶食。
“這些魚叫虎龍雜交斑,是由公司與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發出來的,也是我國首個自主培育的石斑魚水產新品種。”蔡春有說,虎龍雜交斑比較容易飼養,具有生長速度快、抗病性強的特點,因肉質鮮美廣受消費者喜愛。經過多年推廣,其得到了廣大養殖戶的青睞,目前已占到國內石斑魚市場三分之二的養殖份額。
從小在海邊長大的蔡春有,對漁業有著特殊的情感,這促使他在成年后選擇從事水產行業。有一次他到海南做生意時,發現這里氣候條件優越,漁業資源豐富,非常適合開展種苗繁養。
帶著這樣的想法,2004年,蔡春有帶著團隊開始在海南建設種苗繁養基地,并在6年后成立了海南晨海水產有限公司,專攻海水魚類種苗繁養。
“歷經多年發展,目前公司已擁有20余處海水魚類綜合繁養基地,熱帶海水魚魚種、魚卵年產量全國市場占有率約20%。”蔡春有說,該公司培育的石斑魚、金鯧魚、銀錢魚等多個品種占據市場主導地位,年產商品魚約1萬噸,產品不僅遍布我國沿海各省市,同時還遠銷至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公司借助林浩然、包振民、劉少軍等院士團隊和20多所科研機構的力量,先后突破多個海水魚類品種人工繁殖技術,成功收集和馴化了56種經濟性海水魚類,擁有發明專利167項,并建成海水魚類種質資源庫,種魚保有量10余萬尾。”在蔡春有看來,海洋種業不僅是現代海洋漁業的“芯片”,也是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做大做強海洋種業,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助力海南“向海圖強”都具有重要意義。
優質品種的培育和推廣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以晨海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發的金鯧魚新品種金鯧‘晨海一號’為例,從啟動研發到首批商品魚順利上市銷售就用了14年時間。”蔡春有感慨地說,雖然過程很曲折,但是看到優質新品種成功“游向”各地消費市場,被端到千家萬戶餐桌上時,心里充滿了成就感。
扎根海南從事水產種業多年,讓蔡春有對海南漁業有著深刻的認識。2023年當選省政協委員后,他結合自己在產業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先后通過提交提案和社情民意等方式,圍繞推進現代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推動海上種質資源庫建設、加強我省水產種業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一系列意見建議,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推動一些困擾水產行業發展的難題得到解決。
在省政協八屆一次會議中,蔡春有和其他委員圍繞推動“水產南繁種業振興,建設水產南繁硅谷”這一內容提交相關提案。提案認為,海南要充分發揮水產南繁種業“產學研推”集聚優勢和自貿港政策優勢,攻關水產南繁種業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難題,全面賦能我省水產種業科技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加快推動我省水產種業科技自立自強。
蔡春有還建議,在《海南省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21—2030年)修編》的基礎上再修編劃定水產南繁種業專項用地用海,做好海南水產南繁種業發展空間規劃;加大水產南繁種業“五網”基礎建設投入,保障我省種業安全;政府相關部門圍繞金融、保險、租賃土地、生物性資產、知識產權、生產配套設備及設施等方面出臺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助力水產南繁種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海南日報海口4月26日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