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關稅戰升級的背景下,中國民航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2025年4月23日,美國波音公司首席執行官凱利·奧特伯格接受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表示:
受關稅因素影響,中國的航空公司已停止接收波音客機。
奧特伯格聲稱:
- 4月接獲部分中國客戶通知,將不會接受交付,目前仍未清楚貿易緊張局勢如何影響對華交付。
波音表示:
- 波音計劃今年向中國客戶交付約50架飛機,中國航空公司訂單占波音積壓訂單約10%。
- 9架計劃開始交付,另外41架飛機已開始生產。
奧特伯格聲稱:
- 波音已收到中國以外的航空公司對部分飛機的查詢,為避免關稅帶來更大損害,波音可能將飛機交付給其他航空公司。
- 波音關注歐洲可能采取的報復性關稅,正與白宮進行磋商。
奧特伯格表示:
- 將2025年稱為波音“我們的轉折之年”,波音正按計劃在未來數月內將作為主要盈利來源的737 Max客機的產量提升至美國監管機構設定的每月38架的上限。
有的網友不明就里,又在混淆視聽的說什么:
飛機這么緊缺,白白把飛機讓給別人了
定金被沒收了
航司又背鍋了
…
對此,翼哥認為:
第一,定金問題。
任何一份商業合同,必然有不可抗力條款,比如,自然災害、戰爭、政治等方面的,都會免責。
推遲接受波音飛機的責任,肯定不能歸咎于中國航司,這是不可抗力因素影響。
至于詳情,希望了解情況的網友能否留言回復一下。
第二,飛機緊缺問題。
從全球來看,飛機是緊缺的。
因為在疫情期間,大多數國家出現了一波航司破產、重組潮,部分航司將老舊飛機也進行了處置,就是某些大型航空公司,現在的飛機數量還沒有疫情前多。
所以,行業一恢復,就出現飛機緊缺、人員緊缺情況。
但從中國民航市場來看,飛機又不是緊缺的。
因為中國民航業,沒有一家航司倒閉關門,行業沒有完成出清,所以行業實際上有點供過于求。
去年以來,行業“內卷式”競爭加劇,本質上就是運力供過于求。
中國民航業,整體上,不缺飛機。
第三,航司背鍋問題。
從國家層面來看,
我們必須要打贏這場關稅戰,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這不是一家航司、一個行業的問題,這關系到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大問題。
從行業層面來看,
這次關稅戰,也許正是民航業的機遇。
也許正是民航業完成產業出清的大好機遇。
減少50架波音飛機供給,如果再有一些老舊飛機退出,行業回到緊平衡狀態,對所有的航司都是一個好消息。
當然,有的只有幾架、十幾架波音飛機的小公司,也要小心了,能不能活下去都是問題。
如果真的活不下去,對行業發展是個好事。
從公司層面來看,
未來使用波音飛機長期存在較大風險。
從特朗普第一次上臺,到拜登,再到特朗普第二次上臺來看,美國全力打壓中國的戰略意圖不會改變,我們必須全力做好應對。
使用波音飛機肯定面臨著兩國貿易沖突的風險。
另一方面波音飛機質量的風險。
這幾年波音飛機質量問題頻出,這些質量問題是系統性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得了的。
使用波音飛機也要面臨著這方面的風險。
所以說“危機,危機”,危中有機,這一次關稅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民航業也許是一次絕好的戰略機遇期。
就看你能否把握住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