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保護+大治理”,攜手建設“幸福河”
——檢察機關服務保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討會綜述
陜西榆林,黃河“幾字彎”上的一顆“塞上明珠”,緊鄰毛烏素沙地,幾十年來綠進沙退,沙土變“明珠”的奇跡見證著黃河治理的成效。4月25日,檢察機關服務保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這里召開——沿黃九省(區)檢察機關代表結合地域特色就黃河保護工作分享經驗,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水利部等多個職能部門有關負責人圍繞黃河保護治理相關工作進行研討。
在更高起點上服務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檢察機關攜手有關部門做了哪些努力?還將從哪些方面發力?記者從研討會上找尋答案。
抓住履職辦案這個關鍵切入點
“2023年4月,在河南鄭州召開的首屆服務保障黃河國家戰略檢察論壇,發出了檢察機關保護黃河‘動員令’。”內蒙古自治區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李永君講述了為保護母親河貢獻內蒙古檢察力量的故事。
“治黃先治沙。”兩年多的時間里,針對破壞草原林地造成黃河流域荒漠化這一突出問題,內蒙古檢察機關在全區開展荒漠化防治專項監督活動,共辦理非法開墾草原、林地刑事案件1789件、公益訴訟案件487件,推動黃河流域系統保護。
護好塞上黃河,成效如何?李永君說:“古有黃沙吞碧浪,今現綠意護長河。”
“寧夏回族自治區是全國唯一省級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承載著‘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時代重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竇朝暉表示,寧夏檢察機關統籌“四大檢察”協同發力,建立刑事檢察與公益訴訟檢察案件線索移送及辦案協作機制,加強刑事司法、公益訴訟檢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銜接,主動參與支持行政機關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促使賠償義務人主動履行賠償責任。
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對此,山西省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楊景海介紹說,山西省檢察機關將助推礦山生態修復治理作為辦案重點,就重大案件情況及時向黨委請示匯報,主動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水利等部門加強協作,形成黨委領導、各司其職、合力攻堅的良好格局。
在辦理督促整治渾源礦企非法開采行政公益訴訟案過程中,山西省市縣三級檢察機關多次向同級黨委請示匯報,爭取支持,推動完成礦山生態治理5.39萬畝,實現了“一年見綠,兩年見樹”。
作為千百年來華夏治黃的主戰場,河南省檢察機關在布局之初就明確了監督重點——著力解決妨礙河道行洪突出問題。
河南省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段文龍表示,河南省檢察機關會同有關部門開展系列專項活動,推動解決和整治黃河河道、灘區行洪安全問題,推動消除黃河水利工程安全隱患問題,以法治助力防范黃河水患災害。2023年以來,共辦理涉黃河行洪安全各類案件755件。
“黃河九曲十八彎,最后一道彎就在蘭考縣。這里非常容易積沙,影響河流暢通。”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蘭考縣白云山村黨支部書記陳保超說,“以前大家很怕黃河決堤發洪水,淹沒莊稼,造成財產損失。近年來,這些問題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服務黃河保護和發展
更具針對性實效性
黃河源頭位于青海腹地。青海省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查慶九非常關注黃河源頭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問題。他舉例介紹了檢察機關的做法:三江源地區檢察院針對黃河源頭扎陵湖非法捕撈危害生態平衡的行為,訴請追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及修復費用,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行黃河源頭生態保護職責。
查慶九還特別提到了甘肅和青海兩省檢察機關共解黃河流域跨區劃生態保護難題的舉措——“上個月,兩省檢察機關部署開展了‘守護黃河源 甘青益路行’檢察公益訴訟三年專項行動,建立全方位公益訴訟協助配合機制,強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共同唱響守護黃河上游綠水青山‘協奏曲’。”查慶九說。
全國人大代表、最高檢特約監督員、致公黨河南省委會主委司富春關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的使用問題。他建議:“可以借鑒長江保護的相關經驗,設立‘黃河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基金’,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跨省使用備案制度,允許資金在流域內統籌調配使用。”
四川和甘肅同樣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補給區。兩省檢察機關圍繞水源涵養功能保護下足了功夫。
四川省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王麟展示了一組數據:2023年以來,四川省檢察機關對破壞黃河水源涵養區相關犯罪案件批準逮捕13件32人,提起公訴28件57人。辦理濕地、草原保護公益訴訟案件238件,督促補植復綠2950株,清理固體廢棄物80噸,修復草原、濕地面積41.58畝。
為了提高公眾對水源涵養功能的保護意識,四川省檢察機關通過藏漢雙語加大宣傳力度,構建黃河保護共同體。“牧民成為了我們的聯絡員。”王麟介紹說,阿壩縣檢察院收到牧民舉報多美林卡濕地生態問題線索,通過辦案推動出臺《關于阿壩縣地下水開采禁令+替代工程+生態補償的實施方案》,封填全縣所有違規水井,回補地下水80萬立方米。
甘肅省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沈澗介紹,甘肅省檢察院成立“黃河首曲”公益訴訟檢察室,部署開展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地專項監督活動,推動恢復濕地10.4萬畝;針對破壞林草資源、過度超載放牧、非法采石挖沙等極易造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的行為,督促補植林地1700余畝。
“一河清水送下游。”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甘泉縣橋鎮村黨支部書記樊九平說,上游省份生態相依,共同承擔著涵養、補給水源的重任,檢察機關守護源頭活水,上下游都受益,讓黃河真正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協同治理,凝聚保護合力
“黃河保護是一項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的工作,同樣要解決上下游不同行、左右岸不同步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最高檢特約監督員、湖北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監事長、湖北松之盛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李剛特別注意到山東省檢察機關推進黃河流域生態協同治理的探索。
山東省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顧雪飛介紹說,山東省檢察機關構建了魯豫沿黃交界11縣區、山東沿黃九市等檢察協作機制,助推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協同治理。“我們還依托‘府檢聯動’機制,與12家單位會簽協作意見,開展案件會商,邀請專業領域代表委員、‘益心為公’志愿者等參與辦案,強化工作協同。”
陜西省檢察機關同樣堅持以多方協同為保障,構建全方位保護格局。“我們與水利廳召開聯席會議,深化水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與黃河上中游管理局等單位建立監督協調機制,構建‘流域管理+行政執法+檢察監督’的依法治河管水機制。”陜西省檢察院副檢察長高潔介紹說。
“這樣的機制在黃河保護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對此,全國人大代表、西安紡織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職工黃云娜評價道。黃云娜此前曾受邀對陜西省檢察機關辦理的一些涉黃河案件進行調研。“我看到,陜西省檢察機關推動建立了生態修復基地,通過異地修復補植復綠、增殖放流等方式,用法治力量呵護母親河,這正是協同治理的生動實踐。”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一級美術師、陜西省兒童福利會會長宋亞平對檢察服務舉措印象深刻——檢察機關推動建立“生態修復+檢察監督”機制,對被破壞的濕地、林地等,通過補植復綠、增殖放流等方式實現“司法修復”,讓法治成為黃河安瀾的堅實保障。
守護黃河安瀾,離不開行政執法機關與司法機關協同配合。此次研討會上,加強檢察監督與水行政執法協同是重點議題。
國家發展改革委區域司副司長蔡平表示,黃河長治久安離不開法治保障。要完善黃河流域生態大保護大協同格局,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提升上游水源涵養能力、加強中游水土保持、推進下游生態保護,促進全流域生態保護更上新臺階。
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執法局局長趙群英表示,要全面深化部門協同聯動,深化“兩法銜接”,在案件移送、證據認定、司法鑒定等環節相互協作,實現高效行刑銜接,協調解決立案難、取證難、定性難等突出問題,構建各盡其職、配合有力、運行高效的工作體系。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要求我們進一步深化跨部門跨區域協作機制,提升水行政執法協調、與司法機關協同配合水平,共同唱好新時代‘黃河大合唱’。”黃河水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李群在發言時表示。
聽完沿黃九省(區)檢察機關立足各自地域特點分享的經驗,以及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水利部等多個職能部門的發言后,全國人大代表、最高檢特約監督員、空軍工程大學裝備管理與無人機工程學院副教授古清月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黃河治理是流域協同治理,各部門要“擰成一股繩”。
“令人振奮的是,此次研討會上最高檢和水利部部署了黃河流域水生態保護專項行動,啟動了黃河流域檢察公益訴訟協同平臺。”古清月說,“相信在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下,母親河的水一定會越來越清。”
(檢察日報 單鴿 閆晶晶 陳麗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